“为万世开太平”——儒家有张载横渠四句,道家有这样的金句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朋友问:儒家有张载的横渠四句,类似的道家有什么?
这个“类似”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是指像这四句的一样精辟,具有思想指导意义的句子,打开《道德经》,随便选一章,一句话,没有哪一句要比这四句差。
张载的关学,其实是北宋儒学的一支。他和周敦颐、程颐程颢兄弟、还有邵雍五人,共同开创了北宋新儒家——理学。作为北宋五子之一,他创造出“气一元论”,提出“博爱”等儒家新主张,为后世热血儒生以天下为己任,抛头颅,守气节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横渠四句,正是这种义正词严的集中代表。
新儒学从何而来?
都是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来。在北宋之前,东汉末年经学就已经没落,虽然隋唐开始恢复元气,但是缺乏哲学理论、缺乏宇宙观的儒家学问撑不起偌大的江山。而佛教二家趁机坐大,哲学思维指导下不断开疆拓土,侵占儒学市场。周敦颐从玄学上溯道家,就是将老子的“道”变化为儒家的“理”,用天理来指导世间万物,为新儒学(理学)找到了精神上的参照物,或者说定心骨。
儒家从道家吸取营养,并非周敦颐开始。有名的“孔子问道”,问的对象就是老子。
我们仔细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其实就会发现“道”篇讲天地大道、宇宙根源、万物自然,而“德”篇讲的就是如何去追求“道”,靠近“道”,并学会融入“道”来治理天下,所谓“无为而治”。而儒家讲究的就是人事,用一句“不语怪力乱神”完全抛开了对世界本源的思考,只讲究在“德”层面上下功夫,如何通过人治来获得事功。
诸子百家,源于老子。
后来的儒家分为性善(孟子)、性恶(荀子),发展出法家,然后到了汉朝,开始儒表法里的统治手段,实际上追根寻底,还是在“德”方面的不断精研追求,一直没有涉及到老子的“道”。
魏晋时期,佛家的“空性”也已经自成体系,并与道家思想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在玄学成功糅杂二家思想之后,周敦颐在儒学的基础上,借助道学的底子,打造出来了儒家自己的宇宙理论基础。
张载在此基础上,把创世物质进行了分割、实化。他的气一元论认为世界由“太虚”和“气”构成,气的不断转化造成了世间万物的形态以及生死循环。“太虚”即老子的“道”、二程的“理”,而“气”才是构成世界的物质,类似于原子、纳米级别物质的概念。
因此张载的气一元论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因为他的“气”是物质,不再是虚无缥缈的“道”。
老子的“道”,是不可言的,无法捉摸的。而张载的“太虚”,是精神方面,“气”是物质方面,这种理论既为儒学打下虚无底子,又可以以“气”来指导实际生活。
所谓人间正气、邪气入侵,到了关学这里,就都可以物质化了。
文天祥的《正气歌》便从这里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我们读《道德经》就知道,这不就是写的“道”嘛。张载做的,就是把“道”厘清。然后用这种可以修炼、可以达到的正气来指导儒家士子。为什么横渠四句大义凛然,天地变色?为什么后来的儒生个个都慷慨激昂,死而后已?
这是有理论基础的。这是对正气的维护,也是对道的守护。在北宋之前的儒生,靠的是“仁义礼智信孝悌”来维持品格修炼。可当天下崩坏,人间险恶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不管用了。所以才会有乱世人心死。
在理学成型之前,有没有儒生死节的事情发生?很少,大都是良禽择木而栖。而在理学成型之后,中国的儒生便自带一身正气。这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支持下为了新中国牺牲先烈的思想支持是一样的。
没有理论指导,只是个人江湖义气,有了理论指导,就变成了人间大爱。
儒家自理学张载之后,博爱成为阶级之爱,家国之爱,鼓励了一代代文人修身养德,为国舍身。舍身取义甚至成为衡量中国传统士大夫品德的一把尺子。
理清楚这些理论转变,只是想说明一点,这些东西,其实都在道家的低层次“德”上面打转转,并没有突破到“道”的层面去思考。
张载是用“太虚”和“气”分割了道家的“道”,让“道”成为可说之“理”。但是“太虚”如何呢?并没有高出千年前老子的论道。
所以即便横渠四句让人慷慨激昂,和《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类的句子,每一句的思想层次都要更高。
如果是想在道家中找到和这四句意思、精神头差不多的句子来,是没有的。道家讲究的是“无为”,《道德经》里每一个字都透着高远淡泊,即便是讲“德”,其目的也是为了近“道”。
而这四句,句句是“有为”,是在道家思想“德”层面千百年之后的异化,胜在新思想、新理论和有来无回的气势。
论气势,法家的更强啊。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不是更让人有威慑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