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学“瓶口”的艺术
有位教育家把学生比作瓶子,把向学生灌输知识比作向瓶口倒水。这个比喻贴切、生动,对我们搞好教学颇有启发意义。
瓶子,一般是瓶肚大,瓶口小。往瓶内装水,首先要对准瓶口,并且流量和流速都要适当,这样,才能通过瓶口往瓶内装很多水;否则,如果倾倒得太多太急因而大多流在瓶子的外面,又有何益呢?
学生学习知识,也有个“瓶肚”与“瓶口”的关系问题。不过,这个“瓶肚”没有底,“瓶口”也因人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地说,青少年在学习上的“瓶肚”是很大的,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对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找到了学生智慧的“瓶口”,弄准了“瓶口”的大小,把握好了“流量”和“流速”,就能把知识很好地教给学生,而学生则可藉此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
然而,有时我们并不善于找智慧的“瓶口”,以至在向瓶口倒水时,水都倒在了外面,还认为学生笨,怪“瓶肚”太小。而实际上,问题可能不是学生的“瓶肚”小,装不下了,而是发生在“瓶口”上。学生“瓶肚”虽大,但教师却往往不善于对准学生智慧的“瓶口”,甚至连“瓶口”还没有摸到,这就难怪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了。
无论是总结教学经验,还是探讨教学方法,都有认真研究一下学生这个智慧“瓶口”大小的必要。各人智慧的“瓶口”大小不一样,除了天资和开窍早晚有不同外,就通常而言,直接经验多和知识面宽的学生,其“瓶口”较大,反之则“瓶口”较小。如果我们能使传授的新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间接知识联系起来,也即摸清学生智慧的“瓶口”的位置和大小,学生对新知识就会较快较好地接受并掌握;反之,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实际,不看“瓶口”的大小,传授知识象瓢泼大雨一样,一股脑儿地往下倾泻,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首先应研究一下他们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摸清楚他们的知识底子,找到其智慧的“瓶口”。只有通过这个“瓶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