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秋生手里 藏月入怀中
图文/网络 整理/大连人的图书馆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白居易《白羽扇》凉友,是扇子的一个别名。宋陶谷《青异录·器具》:“商山馆中窗颊上有八句诗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帚与扇名矣。”
我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古今注》记了。另外,这段文字也是中博经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在小载:舜为广开言路而仿照黄帝制作了“五明扇”,殷周,他对画面中细节的把握是相华磁县大冢营村北东魏武定八之际用野鸡的尾羽制成了“羽扇”。
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
《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扇子后面,有许多故事,许多人,许多种不同的生活。我想起一些古画,画中的士大夫们神定气闲,静坐着对弈或品茶。
一把轻盈的明月般的团扇,半遮着曼妙的容颜或斜倚腮边衬出明眸皓齿的二八年华;又或在茶楼酒肆,风流才子将折扇潇洒一挥,谈诗论酒,或将折扇一合,打躬作揖,扇,是风流年少不可缺的行头。
扇常常被作为爱情的信物。女子执扇掩面浅笑,尽显柔情似水。古代女子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自己贴身的物件上。汉班婕妤作《怨歌行》“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东晋时的桃叶,对不计名位,深情爱恋她的书法家王献之,写下《团扇歌》: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那是对爱人朴素而深情的盟约啊。
再有一个秦淮河边的李香君,她的斑斑血迹在候方域相赠的扇子上染就朵朵桃花。“桃花扇底送南朝”,这把扇子,映射出个人的际遇和历史的沧桑。
多姿多彩的扇面,有用精密的丝绸所做,有用雪白的绢纱缝制,有用洁白、玄色或泥金的纸糊就,是一片铁画银钩、或是青山绿水、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仙人、仕女、孩童……在小小的方寸之间,有着一个丰富的世界。富贵平庸之人爱工笔画的花卉仕女,散淡之人爱泼墨山水,端方之士景仰圣贤画像,高洁之士提诗以明志,小小一方扇,其人的审美情趣和境界可窥一斑。
另一种的洒脱、也关联着扇子。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风生。轻轻挥动洁白的羽毛扇就挥来了东风,挥来满船的箭,也挥来蜀国的一分江山。
汉钟离坦胸露腹,摇着一把芭蕉扇,怡然自得,大俗即大雅。济颠和尚背插着一把破蒲扇,腰悬酒葫芦,似醉亦醒。恐怕,扇子已经成为他们形象的一个特征,彼此不能分离了。
传说中的唐伯虎放荡不羁,流连美色,真实的他却是落魄而不得志。看他的《秋风纨扇图》,那种孤高落寞,无人赏识,自觉不合时宜又不肯俯就的情绪通过秋风里的纨扇和悲戚的美人表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