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咳嗽、痰多,这是上盛下虚! 一张“千古降痰”方,化解陈年老痰,顽固咳嗽,有推倒墙壁之功。
前几日,有个师弟问我,现在中医为什么培养不出像古代一样的大医呢?
在古代,无论哪个年代都有日诊二三百的大医家,例如叶天士等,在当时可以说是全国无人不知,而且当时并没有现在的媒体做宣传。包括民国时期的丁甘仁等,一个个城市都会有像这样的大医,为什么现在就没有?
如今,随随便便找个城市,问问当地的名医,恐怕没几个人说得出来。为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不够努力,还是看的医书太少了,还是老天爷就要灭中医呢?
临床虽然待了三十多年,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很多医者“心中没数”。
有不少的患者找我看病说是,为啥我和别的医生不一样。别的医生诊完脉,几乎不说话,就开始写方子,可能从前到后,和患者说的话就是“坐”“拿好,回去按时服用”有的可能会稍微问几句,看看与自己所想是否相同,只要相同,那自己开具的方子就没问题。
我说。大体上是这样的,不过现在的确有不少医生,因为经验丰富,和患者很少沟通。为啥我喜欢和患者讲很多,一方面是我这个人天生话就比较多,二来呢,中医治病要辩证就和警察破案一样,每个细节都不能放过。
闲言少叙,这篇主要和大家说一下,困扰了很多人的“顽固痰多咳嗽”。
有一次,接诊了一个患者,男性,年55岁。就是咳嗽,痰多。他说啊,感觉自己的胸口特别闷,仿佛都被痰装满了,只能倚着床头,沙发休息,一旦躺下来,就开始咳咳咳。同时,感觉双腿乏力,不舒服。
刻诊,见他舌苔润,脉象滑。
当时给他的方子是这样的:姜半夏、橘红、前胡、炒苏子、炙甘草、当归、沉香粉、厚朴、生姜片、肉桂。
一共开了3剂。结果呢,患者药用2剂,咳嗽已经大大减轻,痰少了,且能卧平休息,胸部满闷质感也有所缓解,于是稍作加减后,最终效果非常满意。
这张医案,非常小。但是我为什么还要说呢,就是因为背后的道理非常妙,也非常典型。
看起来就是一个顽固的咳嗽。其实这个患者身上的症候,就是标准地“上盛下虚”。
什么叫做“上盛下虚”?
上盛,指的就是这个人的胸部满闷,咳喘,痰多。
下虚,指的就是由于肾阳不去,肾气亏虚,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症候。在这个患者身上就是肾阳不足,温煦失养,下肢失养,于是他就四肢发凉,感觉无力。
那该怎么办呢?
这个方子,兵分两路。
一路人马解决“肺”的问题。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橘红、前胡、苏子、生姜、沉香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一路人马解决“肾”的问题。当归、肉桂温补下元。当归兼有止咳之能。厚朴宽胸除满,通中上二焦气机。
这就是基本的思路。上下两手,协同合作,问题就能解决掉。
当然,这张方子作为一张基本方,各位读者在应用时候还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定夺了。
人常说,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了,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好。 这也是我常常和弟子们讲的,就拿为什么中医越来越少,有名的中医更是难找,中医的存在,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对的事,只是是否用心,心用在了何处,这里面的意思就有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