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说“再见”还是“拜拜”?
不知从何时起,打招呼的道别口头语从“再见”,变成了“拜拜”。
鲜少说再见。
某天晚上细细想了下,貌似是:责任。
也可能是:害怕。
我怕我们不会有下一次,临别时嘴上说着一遍遍的再见,却是再也不见......
还徒增烦恼,违了心。
多年前,那时候一个人生活,离家也远些,闲来总要做点事,充实日子。就加入了某公益组织,差不多每周都有活动,每个月都会去参加下。顺便见识见识外面的世界。
并非第一次去养老机构,却是在那时候,以一位工作者的身份参与敬老爱老的活动,认真学习资料,各种注意事项,还不定期去参加培训,回回炉。
有一点是每一次带队组长会强调的,那就是:不要轻易承诺。
由于这类活动并不是完全固定场地和义工人员的,每一次你会报名成功哪个区的哪家机构具体什么内容的活动,都是需要审核,也存在调剂,简单说充满未知的神秘。
你可能经常去到某家机构,看望固定的老人,陪伴、表演、聊聊天,多些互动,听他们讲曾经的美好岁月,发生在自身的大事小事。但也许,你看望的是一位不能与你正常交流的老人,甚至是长期重病卧床的。
教训:
曾经有一位小伙伴由于经常看望某位老人,关系比较近,某天无奈之下随口答应了下次还会去看望老人,下次,“下一次我一定再来看您”......然后这位老人就一直盼啊盼,直到临终前,还反复问那里的护理人员、问医生、问领导,某某有没有来啊。最后带着遗憾离开......这件事,让组织方受到了责备,也让当事人深感愧疚。
这种遗憾,是余生的,无法弥补的。
有些时候,我们会很为难,面临对方的请求、哀求、甚至亟待怜惜的眼神以及长达数秒的空气冷冻、等待回复,内心无比纠结。
如果有人对你表白,你不喜欢对方,可以适当考虑说话态度和措辞的委婉来拒绝,不会感到:真心的对不起。
而面对老人,饱经世事风霜的他们,又不同于小孩子,还有大把的时间,他们没有,没有那么多,你真的会因拒绝感到:于心不忍、愧疚......什么时候想起来,都很难过、自责。
做不到的承诺,请不要轻易许下。
干脆的拒绝,并不都是坏事。
我做不到今天给你讲再见,明天真的就去见你,所以不会随便讲“再见”。
有很多人已经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临走时客客气气地讲了“再见”,当时的我们好期待、好盼望,仿佛道别时就能预见到下次再见的场景,欢喜的很。
后来,我们不再记得还有“再见”。
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你没来的日子里,我有多难过和想念,你知道嘛?
我喜欢你,说到做到。
我也喜欢你,无法兑现的内容绝不承诺,我不需要你的搪塞敷衍。
愚人终愚己,何必等到追悔莫及。
每天都是新的太阳。
愿你所遇皆良人,承诺都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