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七女丘为何消亡千年,不为历代文献所记载,
山东莒县东莞镇出土汉代画像石《七女复仇图》
七女丘墓群位于隆尧县丘底村东北1公里,系隆尧县文物保护单位。关于七女丘的墓主为谁,何时人,没有史料记载。
七女丘在隆尧县原文物保管所副所长李兰珂先生作文物普查时记作西汉时期。究竟是什么缘故。隆尧七女丘的历史不为历代文献所记载呢?是什么原因七女为父复仇的故事在汉代尤其东汉广为流传而后却消亡千年呢?
后晓荣先生《汉代“七女为父复仇”图像解读 ——考古所发现一则消亡千年的“血亲复仇”故事》(《收藏快报》 2018-06)给出了答案。
汉代今文经学派提倡以孝悌为本,提倡“复仇”思想,尤其对血亲复仇给予充分的肯定,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史记》、《汉书》不少相关事例的记载,东汉诸儒生集体为因复仇杀人的赵娥请命一事则为最有名的事例。这些情况都是“七女为父报仇”故事流行的原因。
随着魏晋之后,国家层面不再提倡“冤冤相报”复仇行为,甚至对恶性的“血亲复仇”行为进行惩罚,汉代流行的七女为父报仇的故事逐渐消失,淡忘于人们的记忆中。
关于汉代的复仇,邱立波 先生《 汉代复仇所见之经、律关系问题 》(《史林》2005年第3期) 一文也作了阐释:
汉帝国对待复仇的态度非常矛盾,并且在整个两汉时期,帝国始终都在这矛盾的两端之间盘桓。一方面,国家法典对于复仇是禁止的,从法律的立场来看,出于复仇的目的杀伤人和出于其他目的杀伤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两者都是对国家暴力垄断的蔑视,自然也都是违法,理应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另一方面,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被官方认可为“大经大法 ”的传世儒家经典之中,支持和同情复仇的文字却又随处可见。汉代复仇的盛行自然有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社会结构上的原因,然而经典文字的支持,却也是使复仇成为风俗并迫使法律让步的不可或缺的依托。
曹操高陵出土画像石《七女为父报仇图》
七女为父复仇的故事是何时失传的呢?
请看曹操高陵出土画像石《七女为父报仇图》,有“令车”、“主薄车”、“咸阳令”题榜。与东汉画像石《七女为父报仇图》“长安令”对照可以发现,东汉末期已经把“长安令”讹传为“咸阳令”了。需要指出的是,秦代有“咸阳令”而无“长安令”,西汉有“长安令”而无“咸阳令”。
由此可见,东汉末期之后,西汉七女为父报仇的故事已经渐行渐远,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