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有寒有热,三个案例展示诊治技巧
例一
徐某,男,24岁,1992年5月7日初诊。
半月前,遍体突然泛发风团,每日午前和夜晚则发。骤起骤消,瘙痒剧烈。发则伴有腹痛,曾在某医院诊为“胃肠型荨麻疹”经治无效。
诊见:全身泛发稠密红色风团,瘙痒颇剧,伴有脘腹疼痛,咽干口燥,胃呆纳少,便秘溲黄,苔薄腻黄燥,舌质红,脉滑数。
形瘦之体,质偏阴虚,阴虚生内热,又外感风邪,两邪相搏,郁久热盛,致邪热里结,营卫失调而发。
本例阴虚是本,热结和风邪是标。现风团泛发,热结于里,腹痛便秘等标证甚急,当先治标病。治拟苦辛泄降,通腑泻热,佐以祛风。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
处方:荆芥10g,炒黄芩15g,生石膏30g,藿香10g,黄连6g,炒山栀10g,白藓皮25g,苦参10g,炒枳实10g,蝉衣10g,3剂。
5月10日二诊,药后便泄四、五次,脘腹疼痛消失。风团、瘙痒均减,苔腻得化。食欲好转,仍觉口咽干燥,渴喜凉饮。腑结虽通,但里热未减,胃阴已伤,治宜甘寒清热,养阴渗湿,和调营卫。处方:生石膏30g,知母10g,花粉、芦根各30g,茵陈20g,炒山栀、当归各10g,浮萍15g,蝉衣10g,白藓皮25g。
服药5剂,咽干消失,渴饮、风团瘙痒显减,苔薄微黄,脉弦略滑,改予养血清热之剂以善后,方用四物汤加炒黄芩15g,丹皮30g,芦根20g,白藓皮20g,浮萍15g,蝉衣15g,又服六剂而愈。
例二
冯某,女,40岁,1989年8月19日初诊。
躯干四肢散在风团,时发时止,每逢经前易发,经后减轻,已一年余。
诊见:躯干四肢散在,微红色风团,时现时隐,瘙痒较甚,伴有经期错后,色淡量多,小腹发凉,纳少便溏,腰酸梦多,舌淡苔白,脉沉弦细。
诊为“冲任不调型瘾疹”。证属冲任失调,脾肾阳虚,阳失敷布,外受风邪,致营卫不和所致。
本例冲任失调,脾肾阳虚是本,风团瘙痒是标。且病势较缓,缓则治本。治宜调摄冲任,温补脾肾,调和营卫。方用附子理中合四物汤加减。
处方:党参、白术各15g,甘草10g,炮姜10g,熟地15g,当归、白芍各15g,仙灵脾15g,防风10g,蝉衣10g。
9月3日二诊:上方连服14剂后,风团瘙痒减轻,腹凉已除,加川芎10g,又间断服药二个月而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三
陈某,女,42岁,1991年2月26日初诊。
全身起风团,暮夜必发。瘙痒较剧,晨起消失,已逾半载。曾在几所医院诊为“慢性荨麻疹”,经治皆少效。
诊见:躯干四肢遍布淡红色风团,瘙痒颇甚,伴有恶风低烧,自汗,体乏面黄,纳少便溏,苔薄白润,脉浮弦缓。
脾气亏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外侵,使营卫失调。本例脾气亏虚,卫外不固是本。治与扶正祛邪,法拟健脾温阳,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方用玉屏风、桂枝汤、理中汤。
处方:黄芪30g,白术15g,防风、桂枝、白芍各10g,党参15g,甘草5g,炮姜10g,浮萍15g。
服药7剂,恶风低热得解。风团见少,诸证轻减。按前方随证略加减,又服药20剂而痊愈,追访四个月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