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尽心篇》7谁有惭愧心

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又说:「行之而不着焉」,大家的生命,本来都在道中,「习矣而不察焉」,因为被行为习惯所蒙蔽了,自己不知道,也就是《周易》所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天天在道中行,不知「道」在哪里。试想想看,我们能不能知道,早晨一醒来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无从自知。念头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都不知道。可是每天的言行举止,念头都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中搅扰,所以就不知道自己「心性」本来清净的真相了。大家被无始以来的习气所左右,烦恼就来了,可怜得很。因此「终身由之而不知,众也」,所以一个人的生命本身有道,但没有反省自修,反而迷心逐物,向外驰求,这样就叫做平常人,也叫做凡夫、众生。从这里我们看到,如果不这样深入去研究,而又随意批评孔孟只是教条,那只能说是自己没有彻底了解其中的内涵罢了。上面这几段,如引各家的学说,来作详细的阐述,可以写成一部有关性命之学几百万言的专书了。但「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记问不是学问,只是知识的传播而已。例如韩愈所说的师道,是「传道、授业、解惑」,那就比较接近人师的榜样了。所谓「授业」,也不是传授技艺之业,而是立德、立命的基业。《孟子》中的这一段,内容广泛得很,为真学问之所在,我只是扼要地提出来一点点,大家须要再做深入的研究。孟子接着说的,还是修养的道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这「无耻」两个字,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好像变成一句骂人的话,不大好听,不容易被人们接受。所谓「耻」,换一个名词来说,就是惭愧心。我们常常会对人说:惭愧!惭愧!这就是「耻」,就是知耻;那件使你惭愧的事,往往是无耻之事。如果做人做事,不知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过错的话,德行是不会有所进步的。如果能时时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过错,那么这一天活着的生命,就是有耻,就是有惭愧心。假使犯了过错,不但不自我反省,反而自我辩护认为没有错,甚至推过于别人,那是「无耻之耻」,那就真正叫做「无耻矣」,也就是根本无惭无愧了。孟子再说:「耻之于人大矣」,有惭有愧之心,是平常进德修业最大的关键。佛家学说也是如此,认为惭与愧,是人生修养非常重要的善行。「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有些人,非常聪明伶俐,做错了事,自己运用机心,很巧妙地为自己辩护,肯定自己没有错,这一类「机变之巧」的人,就是用心极不诚实,非常狡滑的人。「惭愧」两个字,对这种人根本用不上了。孟子又说:「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简单地来解释这句话,就是当你不如人的时候,假如自己还没有惭愧心,那你怎么能够做到和人家一样呢?人都有好胜上进的心理,看见别人比自己好,却困于自己的坏习惯,只是自卑,不肯自求进步。其实,不必怕不如人,只要发一个惭愧、有耻之心,自己努力,别人也许十天就能做到,自己百日、千日总可到达与别人同样的程度吧,甚至超越。可是一般人,往往不会自我承认无耻,反而容易犯一个自卑感的毛病。例如看见同学有很高的成就,就不敢去看这个同学。其实深刻进一步来说,能够有自卑感,已经是有知耻的动机,但是必须要拿出勇气,不要被自己的自卑感淹没,更要奋发向上进德修业。所谓「知耻近乎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做人做事要这样,修养心性更要如此。

(0)

相关推荐

  • 语音版《孟子》赏析(17)人不可以无耻

    <孟子>赏析(17)人不可以无耻 --第四单元 论涵养 第四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四单元的第四节,节选自<尽心上>,孟子告诉人们,人能知耻,就可以 ...

  •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十六:人不可以无耻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①.无耻之耻②,无耻矣③." --<尽心上> [注释] ①无耻:没有羞耻心. ②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视为可耻的事.第二个" ...

  • 《孟子与尽心篇》10有我无我

    孟子接着说:「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一个人的学问修养做到了,虽然一辈子倒霉,人格始终不褪色.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钱,而将自己的人格打折扣,那就整个失败了.「士得己」就是有我,「己 ...

  • 《孟子与尽心篇》9先穷后达的那个人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 ...

  • 《孟子与尽心篇》8贤君贤士最平凡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说,古代的贤王.圣明之君,都是好善的,对于国家的决策,只注意如 ...

  • 《孟子与尽心篇》6你想得乐吗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这一段是孟子对于「穷理 ...

  • 《孟子与尽心篇》1十六字心传

    在我们讨论<孟子>最后一章<尽心>,这是孟子整个学术思想的中心,也就是后世所谓的孔孟心传,是构成中国文化中心思想之一.这一贯的中心思想,绝对是中国的,是远从五千年前,一直流传到 ...

  • 推十书 | 刘咸炘:《孟子·离娄篇》上十三章综义庚申

    <孟子·离娄篇>上十三章综义庚申 刘咸炘著 孔子述大学之道,修身齐家而国治天下平.曾子述以十章,子思又述其要.语日: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 ...

  • 孟子译文・尽心章句

    尽心章句上·第一节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 ...

  • 《孟子》尽心章句下凡三十八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

    <尽心下>共三十八章. 第一章讲梁惠王不仁,他"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而仁人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二章讲"春秋 ...

  • 《孟子》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全文注释及原文翻译

    尽心章句上凡四十六章 <尽心上>共四十六章.第一章谈培养身心,等待天命,以此来立命安身.第二章讲虽然一切都取决于命运,但顺理而行,即致力行正道而死的人,接受的是正命.第三章说求则得之不求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