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五溺”之旅,为何反而成就了他的伟大人生?
文 / 庄生晓梦
关于王阳明其人,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在当下大喊“知行合一”这样的一个口号之时,更是应该对王阳明有所了解。毕竟,是王阳明首先提出了这一学说,解决了“知”和“行”到底谁先谁后这一争议已久的话题。
不过,对于王阳明而言,其成功也绝非偶然,其一生的“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的实现也确实是从生死苦难中一步步所磨练出来,最终凤凰涅槃,开启了伟大人生之路。
毫无疑问,王阳明一生在思想上和建功立业上并驾齐驱的成就令世人所景仰,因此,他的其它一些成就和这二者比起来,似乎反而往往有几分相形见绌、黯然失色。就比如说,他的知己湛若水在王阳明的墓志铭上,就曾提出了这样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那就是著名的“五溺”之说。原文如下: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
溺,古汉语解释有两种意思,一是淹没,二是沉迷不悟、过分,很明显,此处应该是第二种意思。言下之意,湛若水对于王阳明曾经在这些事情上的作为并不认可。那么,从小就立志要当圣人的王阳明又为何选择了沉溺于这样一些“皮毛之学”呢?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王阳明。
成化八年,年仅11岁的王阳明小同学在课堂上问了自己老师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何为第一等事?”
老夫子一听,这还用问?当然是“惟读书登第耳。”言下之意,读书自然就是为了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从而走上人生巅峰啊!
可是,令所有人吃惊的是,王阳明却并不认可,反而是淡淡地回了一句“登第恐未是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当真是语惊四座!他竟然说金榜题名都非第一等事,而当圣人才是终极目标!(引用:《王阳明全集 年谱》)
按理说,树立了这样一个远大的目标并非坏事,毕竟人也常说“志当存高远”。但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就不乐意了,因为在他看来,或者说在所有人看来,当圣人都实在是过于遥不可及了!
可是,王阳明却一意孤行,不肯放弃,而他对于成圣之道由于缺乏明确的努力方向,所以就开始了前文所提及的“五溺”之旅。
据《王阳明年谱》记载,他在15岁就选择了“出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还练习骑射,在自己出游路上“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倒也颇有几分游侠气概。
不过,虽然王阳明在这些上面有所小成,但是他觉得这与自己的成圣之路似乎还是有所偏差,他也曾产生过怀疑。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他遇到了一位对于他人生都有着关键作用的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理学大师娄谅。
娄谅向王阳明说了一句话,“圣人必可学而至。”
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让王阳明瞬间找到了希望,照亮了他前进的路。虽然,前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弘治五年,王阳明迫于父亲的压力,也迫于前路的迷茫,还是参加了科举考试。依王阳明之才本该高中状元,可是却因为自己过于高调而惹来非议,最终与状元擦肩而过。不过,他自己倒是毫不在乎,还不忘来一句“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看来,科举于他而言,也不过是皮毛!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21岁了,也已经经历了“五溺”中的前三溺,但是很遗憾他还是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王阳明这样一个爱折腾的人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于是,他之后就陆续想要通过佛教、道教这样一些途径来达到成为圣人这一高远的目标。遗憾的是,他还是失败了。
至此,“五溺”之路走完,但是成圣之路似乎还遥遥无期。而接下来,因为王阳明自己的一些行为,反而是将自己置于九死一生之地。
此事,还得从刘瑾说起。
中国自古以来有太监干政乱政的传统,而这一现象在明朝更是屡见不鲜,而刘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于刘瑾这样一个太监把持着朝政胡作非为,很多人自然是想要推翻他,王阳明同样不甘人后。就这样,非但没有扳倒刘瑾,还牵连到了所有举报刘瑾的官员,王阳明自然也难以幸免,被抓到了锦衣卫大牢里。
不过,好在刘瑾对于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还有几分忌惮,所以他没有在牢里杀害王阳明,而是将他贬至贵州那样一个未开化之地去当龙场驿丞。然而,刘瑾这样一个睚眦必报之人绝非宽宏大量之人,他这样做其实是想在半路上不显山不露水地干掉王阳明。
面对这样一种困境,王阳明没有气馁,而是通过一些手段骗走了身后的杀手,之后毅然选择了去贵州去上任。
不过,这次上任不说是九死一生,也差不了多少了。
首先,贵州龙场驿丞是一个不入流的官,连九品都没达到;其次,贵州当时乃是未开化之地,环境恶劣之极。应该说,王阳明到了此处后也曾绝望过,所以当他看到又同样贬谪的三人暴尸荒野后,一是去帮他们收尸,二是作了一篇《瘗旅文》。他在文章中用这样一段歌来悼念这三人: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游子怀乡兮莫知西东。莫知西东兮维天则同,异域殊方兮环海之中。达观随寓兮莫必予宫,魂兮魂兮无悲以恫。(引用:《瘗旅文》)
我想,这些歌,是他唱给这三人的,也是唱给自己的。
应该说,在当时那种条件下,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着未卜的前路、面对着难以企及的圣人之路,王阳明也不可避免的失望过。但是历史也往往证明,这种险恶的环境,往往也有可能是一个人一生的转机。
对于王阳明自己而言,他也自然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之道,所以在短暂的失落之后,王阳明又开始“日夜端居澄明,以求精一”,并且不断的以“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来反问于己。在这种孜孜不倦的努力下,终于有了水到渠成的一天,“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引自《王阳明年谱》)
至此,圣人王阳明横空出世!
王阳明在追求成圣的路上,所经历的溺于辞章、佛老等学,确实没有为他成为圣人打通道路,但是溺于其中的作用却不应该忽视。虽然他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心学”,但是,这门学问其实也是出于儒家学说,在这其中也或多或少地掺入了一些其它学说,尤其是与禅宗的“人人皆有佛性”(出自:《六祖坛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说,“五溺”之旅非但没有影响了他的成圣路,反而是帮助他完成了这个积淀的过程,从而才有了日后的一朝顿悟。
参考文献:《王阳明全集》;
《五百年来王阳明》郦波著;
《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