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境缘何受宠
除了时代与纹样之外,品相是否完好是铜镜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由于铜镜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铜镜最 好是锈蚀程度越小越好。同时,纹饰的清晰度也是关键,在铜镜收藏中很讲究版模,头模镜最 受 欢 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 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价值超过二模、三模。
铜镜(又称:青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在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 族才能享用,到汉代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从锈上来说,新仿的铜镜,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的作用,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划下来以后,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可以用水来辨别。仿制品的铜镜,将其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一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就是刚炼出来的铜作成的铜镜,也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这里所说的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
铜镜的铭文,文字繁杂、书体丰富、异彩纷呈、蔚为大观,是研究文字、书法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实物资料。铜镜铭文除了内容涉及纪年、干支、宗教、人物、冶炼、民俗、寓言等诸多方面外,就书法、书体而言,清晰可见篆—隶—楷的书体演变过程。
青铜是在纯铜(紫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与纯铜相比,熔点从1083摄氏度降低到800摄氏度,治冶容易,硬度提高,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才可铸造礼器与各种器具,铸成繁复花纹,青铜开始盛行,进入“青铜时代”。
铜镜有一种穿越千年,记事证史的历史沧桑美。就以唐代减地竹林七贤浅浮雕镜为例,铜镜上通过减地法刻出版画式的图案,再现当时的历史环境。身着宽袖长袍,坐在圆毡上,似在讨论切磋。这些号称隐逸山林却又偏好议论时政、放荡不羁的落魄文人,被铜镜记录下了他们当时的形象。而唐代长安街市八出菱花镜表现了长安城当年的繁华和丝绸之路上文化的交流。身披缨络纹的大象,异域打扮的昆仑奴,手架鹦鹉的公子哥,两只斗得正欢的公鸡,勾画出了“一带一路”上的街市图景。而战国六博棋盘镜,就是一个博局局盘,迄今已知的博局局盘就两个,它还兼具了证史的作用。而唐代海兽葡萄双孔雀镜让我们领略了来自西域的异国风情。铜镜历史美,是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穿越千年风尘的空谷足音。
中国的青铜镜最早出现在大约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内出土两面铜镜,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叶脉纹,弓形纽,镜背饰凸玄纹三周。一周素面,二周四出双平行线分为四区,每区有片树叶纹相对两区纹饰相同,外侧整齐排列乳钉纹一周。妇好铜镜是我国中原地区最早的铜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