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土楼
福建省制图院编制 福建土楼分布 可点击放大观看
无论是谁,只要身临其境于福建土楼前,震撼都难以言表。
这些地上冒出的“蘑菇”,天上掉下的“飞碟”,如同饱经风霜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段悲欢聚散的故事与光怪陆离的历史。
想要读得懂,就得了解福建的地理、历史。
福建永定县湖坑镇南溪沟土楼,来源永定县旅游局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靠近北回归线,属于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气候温暖,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距今18万年以前,福建中部的三明境内就有原始人类出现。距今4万-8万年前,闽南的漳州也有原始人生活,并越过台湾海峡,成为距今2万-3万年前的台湾“左镇人”的祖先。
距今1万至4000年前,福建先民“大分散,小聚落”地遍布福建全省各地,并逐步形成古代原始民族——闽族。后与战国南迁的越人结合,形成闽越族。
唐时期全图(669年)来源《地图的见证》
到了唐代,闽越人被称为“蛮獠”。在多山地形的加持下,十分难缠。
六朝以来,朝廷都拿他没办法,驻闽南的军队也只能驻守在九龙江以东,与蛮獠隔江对峙。直到公元669年,唐高宗为了结束东南边陲的军事对峙局面,给陈政、陈元光下了死命令,必须搞定。
陈元光也不傻,他深知这片土地的特点,明白光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得软硬兼施。于是在用大量兵力取得军事优势的同时,他坚持实行怀柔政策,争取蛮獠归附。
陈元光招徕流亡,发动百姓“辟草莽,斩荆棘,建宅邸”,他自己更是和“军校五十八姓”全部落户福建。公元686年,朝廷设漳州,任命陈元光为第一任刺史,“开漳圣王”。
在频繁的战争环境中,北方南下的58姓,不能照搬中原的四合院,屯兵扎寨,建造有防卫功能的房子被提上日程。
福建土楼的防卫示意图(郭育诚绘)
漳州遍布圆形的山头和土丘,于是陈元光在圆丘之上建圆寨,不仅节省了材料,也拥有了最宽广的防卫视野。如此这般,从山寨、城堡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圆楼。
曾经人们误把福建土楼称为“客家土楼”,这是有问题的。据不完全统计,闽南人居住的土楼的总数比客家人还要多。所以简单统称“客家土楼”是错误的。
在陈元光之后,唐朝末年,客家人陆续从江西迁到福建,带来了客家方楼,经过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逐渐造出了客家式的圆楼。
福建土楼发展演变示意图,图中分别展示了闽南人土楼和客家土楼的发展过程。
福建土楼,分布在闽西和闽南地区,是适应大家族聚居、具有防卫功能,并且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多层的巨型居住建筑。
有了这些牢不可破的土楼,当时人们安居乐业,他们相信通过努力,这里终将成为乐土。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产生了两个教派,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他们同样憧憬着未来,他们野心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