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识小|烧锡箔

1955年上海一陈姓人家为逝去的亲人上香和焚烧锡箔

江南吴地有一种烧锡箔的习俗。锡箔,在古代江南,其主要用途是制作冥钱用以祭拜鬼神。其锡箔纸形状为长方形或正方形,薄纸片状,可折叠、变形,颜色为一般为银白色,焚烧后灰为金黄。它的主要成分是锡、铝,是锡铝的合金。上海与苏州、浙北等地的民众,在祭祀先人的日子里,特别是在几大节日,都有烧锡箔的习俗。

因为锡箔有需求,历史上曾经催生了一个产业——锡箔业。大概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此前人们烧锡箔只能去冥钱铺或者蜡烛店去买,这些铺子如同今日上海的“殡葬一条龙”服务,他们的锡箔产品全是从外地锡箔制作作坊贩运而来。后来,城里的一些商人,见锡箔有利可图,就直接开店经营。锡箔业又分为锡箔坊和锡箔庄。前者专司生产,后者主营销售。但也有几家大型锡箔庄为前店后作坊模式,生产和销售集为一体。如上海老城厢的锡箔店,苏州古城的锡箔坊。

小小一张锡箔,生产工艺也相当复杂,有七八道工序,具体我就不去细说了,大概从清嘉庆年间开始,上海锡箔业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锡箔业(金箔业)公所。因为锡箔折叠后状如金元宝,嘉庆元年(1796),该公所改名圆金公所、金箔公所,上海开埠之后,这类锡箔公所还在,到民国时期,这些公所逐渐并入银楼业。南市老城厢附近锡箔坊还是很兴盛,销售锡箔的锡箔庄也逐渐增多。至解放前夕,各种供应锡箔及冥品的店铺已经有上百家。

解放后,上海的锡箔业日趋衰落。1956年,锡箔业归口市日用杂品公司,也实行公私合营。锡箔坊则组成锡箔生产合作社,归口市手工业系统。到1960年代,政府明令取缔迷信用品,锡箔业全部禁止生产和销售。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政策放宽,为满足一些香客、特别是老年妇女香客的需要,锡箔业又开始小规模出现。最初,只能是一些小贩走街串巷上门销售锡箔。如今,寺庙道观附近的一些小店,麦向中的兼营出售锡箔。锡箔业的沉浮路径大致如斯。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烧锡箔呢?其实,它与烧纸钱的功用是一样的。在中国民俗中具有悠长的历史。据宋人高承《事物纪原》卷九记载:“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所谓“瘗”(读音yì)本意是掩埋,埋葬:瘗埋。如人们将殉葬的金玉器物称为“瘗藏”);古代行祭地礼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称之为“瘗坎”;祭土地神叫“瘗地”、“瘗土”;……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出现了关于“瘗钱”的记载:“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所谓“瘗钱”,就是用来给死者陪葬的钱。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逐渐就出现了用“纸”做陪葬品的习俗,而且不止民间,连上层阶级都这样。宋人戴埴撰《鼠璞》一书,说南齐东昏侯萧宝卷好事鬼神,曾经剪纸为钱,以代束帛。由此可知,因为汉代发明了造纸,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南朝宋齐梁陈,特别是齐之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这个习俗一直沿习至今。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将“生死”看成人生大事,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意思是:当父母在世时,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节安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无论是葬礼还是祭拜,都要遵循礼仪。烧锡箔与烧纸钱一样,是一项由来已久、延续至今的传统习俗。

那么,为什么要将锡箔或者纸钱焚化而“烧”了呢?这是因为中国人历来的阴阳观念,以死生为界,人世间属于阳间,死去的人则去了阴间,所谓“阴阳永隔”,也许是佛教和道教文化对于民俗的影响,人们以为联系阴间与阳间的传播途径就是烟尘与焚烧,只有焚烧了,香烟不绝,才能做到“事生如事死”。加之道教文化认为,人死了以后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所谓“阴间”,在那里同样也面临着日常开销,因而就有了纸钱、锡箔和冥币等出现。《邵氏闻见录》记宋仁宗去世当天,汴京城的老百姓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哭声几天几夜不绝,连乞丐和儿童都给宋仁宗烧纸钱,可见烧锡箔、纸钱在宋代已经很盛行了。

锡箔的材质比纸钱更高级,富足的江南人家,烧锡箔祭祀蔚成传统,我小时候在上海所见有钱人家祭祖时情景,那印象至今还在脑子里存留:家家户户备好祭品,烧煮各种菜肴。祭祀时,正面墙上挂着祖先遗像,长桌上放着水果之类的祭品,八仙桌上一道道的菜肴,桌子两边放着酒盅和筷子,酒盅里斟满了酒。沿八仙桌两边是椅子。八仙桌正面是香烛,地上是一只锡箔缸。缸前是红毡蒲团。上香、点烛、烧锡箔,然后由长辈带头向祖先磕头,磕头后之后就围着看那两支红红的蜡烛,看它如果结花,如何跳动。据说蜡烛的火焰在跳动时是祖先在享用祭品和酒菜。家里热热闹闹,一直到蜡烛熄灭,祭祖的事才告结束。

人世间总是充满着忧伤,至爱亲人离世,心头上的痛苦难以言说。我以为,烧锡箔或者纸钱既是民族传统,也是人之常情,飞舞的锡箔灰,背后浸透了亲人哀痛而伤心的泪水,作为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一种情怀。对此,我看,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明天是庚子年冬至,“何人不记故人情”,在这个时日,但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好好活在当下。现在老上海的“旧味”已经存之不多了,即使市郊古镇上的豆腐坊、锡箔店、老虎灶、渔具店……正在快速地消失,如果我们有点年纪的人不说说类似烧锡箔的习俗,再过若干岁月,年轻的后生家就完全不懂了。不过我们也无需担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后人有后人的活法,社会还是会朝前发展。

2020年12月20日于庚子冬至前夜于沪上凝风轩

(0)

相关推荐

  • 收亲嫁女话捏煞

    每到古历腊月.正月,收亲嫁女的喜事就多起来了.因为现在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广州等外地打工,年底才回家.所以一到腊月下旬和正月过了初三后,几乎天天都有收亲嫁女的喜酒喝. 现在办这类喜事,农村中也有了使用电子 ...

  • 清明上坟要吃土?老人说:“清明不吃土,四季难行走”,啥意思?

    清明节将至,这个节日最主要的习俗就是上坟祭祖,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一样,有些地方还有吃土的习俗,到底什么是吃土呢?老话说:"清明不吃土,四季难行走",下面就来看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 ...

  • 风土识小|话说小塘菜

    葱葱绿绿的江南菜地 与几位东北的朋友一起吃饭,他们为了表达盛情,总爱说来几个"硬菜",我一听就乐了,"硬菜"者何?是否还有"软菜"?&quo ...

  • 风土识小|“扳倒井”酒话

    山东"扳倒井"的传说 不久前,我的一位学生,也是很一位很干练的后生,说要请我喝酒,我开玩笑地对他说,早年服役,在队伍上听得一段顺口溜:"一般不喝酒,不喝一般酒,喝酒不一般 ...

  • 风土识小|“文武之道”四川路

    1950年代的上海四川北路商业街 四川路,特别是虹口区辖的四川北路,是上海非常著名的马路之一.解放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川北路是上海市民的购物宝地,"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还在四川路" ...

  • 风土识小|廊下版画识“青檐”

    生气勃勃的廊下青檐版画艺术中心 廊下青檐民宿 对我来说,去金山区廊下镇参观学习青檐版画艺术中心,心仪久矣.这次总算如愿了. 人们常说上海滩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诚非虚言.即使在上海金山与浙江平湖临界的廊 ...

  • 风土识小|吕巷访古

    金山吕巷镇的蟠桃名闻遐迩 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区吕巷镇访问,回来我就写下了"吕巷访古"的题目,不是我"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上海周边的古镇,如同珍珠一般,需要以历史 ...

  • 风土识小|百年两幅画 今昔两重天

    百年前沈泊尘艺术创作旧影 适逢盛世修志,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纂修<精武志>,我有幸能够参与其中并做一些工作,倍感光荣与荣幸.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三座大山的奋斗史,如同一场昂扬激越的交响史 ...

  • 风土识小|姑苏繁华运河情

    苏州城外古运河上扬起风帆的舟船正在前行.据<亚东印画辑>1926年8月出版 有人说过"白发苏州",意谓苏州城历史悠久,如同"白发老翁",我以为此话只 ...

  • 风土识小|“清明祭扫各纷然”

    清代绘画<清明戴柳>图 今年清明节前,承蒙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台湾章亚若教育基金会.陕西省榆林市清明文化研究会等主办单位盛情邀请,出席了"第八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 ...

  • 风土识小|一部浓缩的中华民俗史

    新版<事物掌故丛书>书影 庚子年末,上海辞书出版社依据较权威的古籍版本,校对查证原文,花费许多功夫,编辑出版了杨荫深先生<事物掌故丛谈>的"校订本".我以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