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这世上的孩子都有一双自己的鞋子
几乎没有什么亲密温暖的事物。仿佛我们从未作过儿童。我们坐在屋里,在月光中,仿佛从未年轻过,这是真的。
——史蒂文斯 (美国)
愿这世上的孩子都有一双自己的鞋子
▷菩提之恶花
1
看过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和《随风而逝》,当然不止于此,那种简单纯粹,平淡勾勒,不是真正喜欢电影的人而言,想要一直不停地看完,这种闷闷不乐没有明显故事线的影片,估计算是奢望,更别渴望读出其中的人文和平等的强烈诉求。
世界的历史读得头疼,不外乎城头变幻大王旗。伊朗也好,波斯也罢。一个转来转去的地球,当下基本充斥着物质的骚味,与文化渐行渐远。前几日在书画群里,熟悉陌生,几乎都在兜售书画,自以为是用金钱多寡衡量成功,真得黯然无语。
伊朗也有不那么难理解的电影,情节与画面干净纯朴,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马基德·马基迪的《小鞋子》就是如此,童趣中也是隽永的生活,哀而不伤,扑面而来的无法选择,只能温暖努力地活下去。
电影里家境贫寒的小男孩帮妹妹取修补好的鞋子时,不慎将鞋子弄丢,为了不被父母责罚,他央求妹妹暂时保密,暂时两人可以替换着穿他的鞋子上学,并答应一定会帮她买双新鞋子。
小男孩原本指望父亲能带自己一起进城打工,挣的钱足矣帮妹妹买双新鞋,可是父亲却意外受伤了,进城打工的美梦破灭了。这时正好瞧见全市举行长跑比赛,季军的奖品恰恰是一双运动鞋,小男孩决定参加比赛,但是他错过了报名日期。几经哀求,老师破例让显示了自己实力的小男孩参加了比赛。于是,小男孩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得第三名!
观影的过程流畅无比,偶尔走神想起自己小时候白球鞋的事情。因为要参加相声表演,老师要求的行头是的确良白衬衫、斜纹布蓝裤子、皮带束腰以及白球鞋,前三样都是借的,只有白球鞋是我梦寐以求的,籍此要求父母也算理由正当。少时懦弱,不敢直言,曲曲折折还是母亲瞧出端倪,忘记了中间的错综复杂,负担很重的父母还是给我买了人生第一双白球鞋。
2
最纯少年时,《小鞋子》中小男孩不意得了第一名,奖品不是第三名鞋子那样的奖品,小男孩伤心哭时的情景,瞧得有点恍惚。因为那次相声演出后没有什么物质之类的奖励,就是一个小小的奖状,家贫捉襟见肘,还没有文具盒,这个情愫是现在的孩子不可理喻的。
小时候最讨厌穿有补丁的衣服,但却怕啥来啥,只不过母亲尽量把其点缀的美观些而已,这样的别扭不计其数,算来如今对穿着那么精益求精的苛求,于此有关吧,烙下心灵阴影了,不关乎贵贱,必要清新整齐。
贫与富是很难沟通理解的,类似鸡同鸭讲。就像小男孩买土豆不慎遗失的补来补去的鞋子,明显是穷人家的孩子,可是他看见在富人区见到相同年龄的小孩子,抱着玩具熊在藤椅上荡着秋千看着蓝天,即便呼吸同样的空气,依然会落落寡欢。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小男孩没有告诉爸爸妈妈自己弄丢了妹妹的鞋,他选择用童稚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并不是因为单单怕受到责罚,还有家境如斯,说出来徒增烦恼,这也就不难理解小男孩最终没有得到第三名的恸哭,有时候,诉求很简单,不过是一双鞋子而已。
生而为人,从来有贫有富,平等的俯瞰有点虚伪。影片并没有鸡汤似的急于最后的结论,坎坷的生活,没有谁是容易的,你为了一双鞋子奔跑的时候,别人一身奢华名牌再也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东东,这个社会好人未必好报,但做个释放善意的人,总好过戾气满腹,除了影响自己心情,于事无补。
影片结束,小男孩把满是血泡的脚放进水池,一群鱼儿不经意地游过来,轻吻那双略显疲惫的小脚丫,之前的所有,霎时宁静下来,或许不穿鞋子的那刻才是最自由的。
【插画:2016博洛尼亚插画展(上海)】
- The End -
【菩提之恶花】
公众微信号:zhl172901515,欢迎关注原创微信公共账号
个人微信号:ahzhanghl,欢迎添加交流
纯属个人呓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微词,微下便知,点击右上角,即可分享、关注,读书、看电影,让我们一起在路上用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