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的教与学中潜移默化育人

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学文化批评”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坚定的政治站位,良好的思想素质,优秀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一门课程的含金量往往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也出自教与学的过程中。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中的真善美作为育人的资源;把课程中的读写思作为育人的方法途径;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前沿知识、热点问题、国际视野结合,作为育人的动力;在课堂讨论中用情、义、爱和温度营造育人的活跃氛围。

我的“文学文化批评”课将价值观的引导寓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中,教学中挑选思想性强的优秀读本,与学生一起研读。在研读中引导学生去写,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鉴别、思考、思辨能力,在语言上强调母语与外语的修养,在文学文化上注重中国与外国的比较研究,在思想思辨上突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通过研读、讨论、写作和反思,将思政的内容植入课程,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没有发声的底气,就会丧失国际话语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怎样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方法上以读、写、思、辨(辩)、创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把碎片化的知识获取变为系统性的知识梳理,在能力上提升学生的思辨和论辩,润物细无声地达到育人的效果。

我认为,立德树人,是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真切地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立德树人,是营造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同学生一起读书,读好书,读智慧之书;立德树人,是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提升自己。通过课程的教与学让他们拥有宽广的视野,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家国情怀,有可持续发展的学识和能力,有远大的抱负和责任感。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1日第10版

作者: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石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