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虽有毒,也不必望而却步
导读:煎煮对附子作用的影响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大的,因此用量大、煎煮时间长,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积聚。
接着昨天的内容,我们继续来看附子。
附子还可散寒止痛,为寒凝疼痛的常用药。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够温经通络,能够祛除经络中的风寒湿邪。
故有比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凡是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其擅长治疗寒痹痛剧者,常与桂枝、白术等配伍。
附子中毒一般于口服后0.5到1个小时内出现症状,超过2小时才出现症状者比较少。
中毒的症状能够维持大约5到6个小时,说明口服煎剂吸收比较快,并能维持一定的时间。
中毒后病人会出现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四肢及全身发麻,头昏,四肢活动困难,胸部有闷塞感,瞳孔散大,面色发白,皮肤冷而粘,脉结代,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心律紊乱,可能会突然死亡。
中毒的原因与以下五个因素有关:
一是用量过大;
二是煎煮不透,一般需要煎煮2到3个小时,有时甚至3到4个小时,乌头碱才会被破坏无遗。
三是受寒冷的刺激,服药后受冷风吹袭或者是进食生冷也是促其中毒的诱因。
服药必须温服,服药后半个小时之内不宜吃生冷的瓜果。
四是机体的个体差异;
五是辩证不准确,实验证明,附子所含的有毒成分乌头碱,经过水煎煮后分解为乌头原碱,成为无毒的有效成分。
用生附子煮沸半小时后,强心作用稍有减弱,而毒性则大为降低。
煎煮对附子作用的影响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大的,因此用量大、煎煮时间长,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积聚。
另外,附子中强心的成分:去甲基乌药碱,其含量很微小,这就要求附子强心时,其剂量相对要大,才能够真正起到治疗作用,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上述资料说明,附片虽然有大毒,但是如果运用恰当,确可救人于水火之中。
在《淮南子》中有这样的说法,说“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
近代名医恽铁樵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若能掌握的好,确有起死回生效也。”
为何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呢?
最有用是指它能够挽回生命,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最难用是因为它是有毒的,对于药物的用法、用量、配伍这些要求,医生都要非常准确,不然稍有疏忽可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需要慢慢的积累临床经验,才能够很好的使用附子。
医圣张仲景就很擅长用附子来治病,在他著的《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16条。
著名的方剂比如说附子汤,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都是屡用屡验,经久不衰的名方,用之得当,疗效绝佳。
附子的用法:
附子,本品有毒,应当先煎0.5到1个小时,直到口尝没有麻辣感为度,孕妇及阴虚阳亢者应当忌用。
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品外用,内服需要严格炮制。
若内服过量或者是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能会引起中毒。
最后,我们将附子和乌头做一比较:
两者均为大辛大热有毒之品,但是乌头的毒性更大,散寒止痛的作用较附子更强,主要用于风湿关节痛、寒疝痛。
乌头
而附子温肾回阳的作用优于乌头,对亡阳证,脾肾阳虚有效。
归纳其特点是,附子长于治寒,乌头善于驱风。故温肾回阳用附子,祛风止痛用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