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边款春夏秋冬之辨析
篆刻边款春夏秋冬之辨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按照顺序排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比如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其中 立春 称之为节,雨水 称之为气;立春~雨水也称之孟春,惊蛰~春分也称之为仲春,清明~谷雨也称之季春,夏季 秋季 冬季也同样有以上节与气之别,但我们一般都合二为一简称为“节气”当然对于各个月除用孟、仲、季加以区别外还有一些其他称谓,在此不一一累述。
在篆刻边款中我们一般看到的✘✘年(天干+地支组合而成)✘月 这里的春、夏、秋、冬月都是泛指,春月就代表从立春开始到谷雨这个时间段,不代表前面论述的孟、仲、季月,如果要想明确刊刻确切时间,如今天:应该刻制成 庚子季冬初四 , 整个冬季又可分为寒月、冬月、腊月 如果此时刻成冬月再加上日期就恰恰应了冬季第二个月,这是巧合现象,其它时间段它的外延内涵有着根本不同,明确辨析,正确使用,避免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