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阿根 | 童年的记忆:放地嗡儿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桑煜先生   奶奶的草窝

带父母进城   我是老前辈   二八大杠

放地嗡儿

大桥镇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施放的地嗡儿,既转又响,小伙伴们都围住它看,享受着快乐。地嗡儿停转倒地后,孩子们都对持有地嗡儿的孩子示好,让自己放一次,看能不能放起来。

我们儿时的春秋时节,经常在家门前的场地上或生产队的晒场上放地嗡儿。

说到地嗡儿,现在的孩子恐怕连听都没有听说过,更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只有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的人才知道。

地嗡儿是用一段高12至13厘米,直径8厘米的毛竹筒,两块厚0.5厘米与竹筒外径相同的小圆木板和一根筷子做成的。当然了,做地嗡儿也可以根据竹筒直径的大小而为。

做地嗡儿时,先在竹筒壁上竖刻一个6厘米长的风哨口。刻风哨口是要有经验的,刻得好做成的地嗡儿放起来“嗡嗡”地响个不停,刻得不好放起来时响时不响。接着把筷子手拿吃饭的部位,削成与筷子头相同的圆柱形,并将其中一头修削成圆形半球状,再在两块小圆木板中心位置打上孔,削圆的筷子能不松不紧地插进去。这些程序完成后,就可以安装组合成地嗡儿了。

安装时,先用削圆的筷子插入一块木板中,离筷子头6厘米处,用胶将筷子与木板的结合处粘牢,再在竹筒口和木板边缘上涂上粘黏剂,套入竹筒中与其面粘黏封口,将另一块木板套在另一头的筷子上,同样在竹筒口和木板的边缘涂上粘黏剂,使两块木板与竹筒相粘牢固,这样地嗡儿就做好了。但值得注意的是,筷子削圆的一头,施放地嗡儿时,主要靠它在地面上运转,露出竹筒的长度不要超过5厘米。超过了,施放时地嗡儿的重心不稳,很难放“活”,及使放“活”转起来了,转不到几圈就会倒地。

施放地嗡儿前,要准备一根长约1.5米的细绳和一块长约15厘米,宽约3厘米,厚约0.4厘米的小木板,在木板的一头位置上打一个0.5厘米的小孔。施放时把细绳绕在地嗡的竹筒上,留一尺五寸左右长,把线头从小木板的孔中穿进,左手抓住小木板贴住地嗡儿在地面上立稳,右手用力拉绳,地嗡儿在细绳的拉力下,离线后像陀螺一样就会在地面上转起来,分把钟时间,地嗡儿就会发出“嗡嗡”的叫声。

施放的地嗡儿,既转又响,小伙伴们都围住它看,享受着快乐。地嗡儿停转倒地后,孩子们都对持有地嗡儿的孩子示好,让自己放一次,看能不能放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