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实相——心,心的结构与轮回

读完稻盛和夫的《活法》《心法》,不由得思考一个问题:心是什么?它在哪里?今天讨论的心不是蹦跳于我们胸口的心脏,而是古文、佛学所说的心,心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和它打交道,心是思想,是感情的容器,心是意识,是意念,是性情,所以心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简单的某个东西,心与佛学是紧密联系一起的,不谈心,佛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心呈多重结构,由多个同心圆组成,由里到外的顺序依次是

  1. 真我 位于心灵中心的内核,充满真,善,美

  2. 灵魂 裹在真我外层的、现世的经验与业障

  3. 本能 维持肉体需要的欲望

  4. 感性 主宰五感及感情等精神活动

  5. 知性 后天掌握的知识,道理,逻辑

真我即自性,佛性,人一出生就存在,能觉察万事万物的本质。佛教主张轮回,所谓的灵魂收纳了人在多次转世投胎过程中所积累的业障。什么是业障?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为业障。包括一切思想,行为,意识。灵魂承载着业障,人死后灵魂带着今世的业轮回到下一世,前世为因,后世为果。在灵魂的外侧是本能,刚出生的婴儿肚子饿了不需要人教就自己懂得吸吮母乳,这是本能。然后伴随着人的成长,在“本能”外侧形成了“感性”——婴儿睁开眼睛,感受到了外界,感受到了刺激,会哭,会笑,当再长大一点,接受知识教育,形成“知性”。

人的衰老就是相反的,剥落的过程,人衰老,逻辑,道理,知识的知性就开始衰退,老人会变得像孩子一样感性外露,接着感情,感性钝化,本能凸显,这个时候连身边的亲人都会忘记。最后身体动作僵化,生命力弱化,慢慢进入死亡,人死之后按佛教的轮回,灵魂重新投胎转世。

心是思想,是感情的容器,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同一件事,让小孩子和大人做,心态是不一样的,不说别的,就说童年的爱好,你现在做童年喜欢做的事情,你没有了童年那份纯真的兴奋,喜悦,现在的你夹杂着各种人生的感想,五味杂陈。人活着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所有人活在世上有三样东西是一致的,对人,对事,对己。人和事是对自己的磨砺,喜怒哀乐皆来自一颗心。

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内心强大,外在就顺,内心脆弱就放不开,喜欢内耗,耗尽你所有精力神,失意,困难只是一时的,这世上谁都逃避不了时间和因果,一切都会过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