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驭风少年》
繁星读书会第28期
2020/10/18
带读:流沙 记录:晅晅妈 摄影:窈窈
共读《驭风少年》
❀
这本自传的作者是一名来自马拉维的发明家、作家。威廉.坎宽巴生长于马拉维共和国的贫困地区,因为交不起学费,刚刚升入初中便被迫辍学;14岁前,威廉经历了辍学和大饥荒,渡过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境。14岁那年他在图书馆自修时从书中得到启发,他相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
威廉用简易的工具和废弃场捡来的物料,在众人怀疑的眼光下,成功盖了一座风车发电机,实现他最初的愿望——为田地泵水,一年能收获两次玉米,让家人不再挨饿。这也让他家跻身为马拉维2%的用电人口。然而他没有止步于此,他成为立志于改变非洲的年轻人之一,站上TED的演讲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家乡马拉维,一句I tried , and I made it. 影响了无数人;一部传记,让全世界看见了马拉维。
(威廉和他的风车)
以下是同学们整理出的威廉制作发电机时遇到的阻碍——嘲笑,没有物资和金钱,饥饿,失学,语言障碍,知识断层,人力不足,家人不理解;
还有帮助和动力——《探索物理》,《利用能源》,朋友支持,免费物资(捡破烂),希望改善生活(玉米一年两熟),证明自己,父亲的支持。
给同学们的问题是:结合自己的情况判断上述阻碍因素还剩哪些?划掉阻碍因素,能不能成功以及理由(更重要的是理由)。同学们几乎把所有阻碍因素都划掉了,但仍不能确定是否能成功,为什么?我想这是大家应该思考的。另外,妈妈们坚决不同意划掉“没有物资和金钱”这一项。
然后我们引入了非洲受殖民统治的历史。非洲严重的殖民化,使得各个国家都独立得非常晚,1960年是非洲的独立国家最多 一年,被称为“独立年”,马拉维于1964年独立,而最晚的南苏丹独立于2011年。同学们发出一阵阵吃惊的声音,同在一个地球,在我们安心上学,吃饱穿暖的时候,可能威廉正背着价格奇高的粮食骑车赶回家,担心被抢而一路不敢停留,就算这样,每人也只能吃上几口希马。
接下来,我们模拟了一次援助项目。从分组的人数比例上可以看出他们在物质上的优越感。受助国VS帮助国的人数比例是1:5,仅有一位同学愿意站在受助国的立场上考虑如何接受援助。人数和国力悬殊都很大,不过双方的较量不可谓不精彩。
帮助国
A代表:军事及能源上提供援助——提供He能源发电,以及比较陈旧的军事设备。
B 代表:提供教育援助——解决经费和教师资源,带动语言、艺术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C 代表:提供农业援助——提高种植技术,可以引入水稻,带动生态环境,解决饥荒问题。
D 代表:提供考古方面的协助,建设博物馆,带动旅游。
E 代表没有发表意见。
受助国
ONE代表:拒绝A代表的援助,理由是我们的教育程度达不到掌控He技术的水平,将会受制于人。认为道德层次需要提高,需要通过教育来解决,接受教育方面的援助。本国人的主食偏好是玉米,所以不接受引入水稻的援助,信仰也不接受改变。基础建设还没搞好之前,没办法发展旅游。
以下是我大致记得的原话,“你们都没有说中我想要的援助。第一,我们需要医疗援助,因为婴儿的死亡率很高,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多岁,医疗条件急需要改变。第二,缩小贫富差距。书上写到大饥荒的时候,富人吃得上烤肉,而穷人只能饿死。这么大的贫富差距是需要改变的。”
安静,掌声,喝彩。
❀
我的文字实在无法再现当时的精彩论述和孩子们的自信与笃定。他们运用背景资料,考虑受助国和援助国彼此的利益,选择自己熟悉的方面提出建议。通过双方的博弈,再回来反思——我们想给的是否他人想要的,是否应该换位思考,我抉择背后的理由是什么,等等。
爱阅读的孩子们,愿你们心胸宽阔如旷野,不拘于眼前的课业,更放眼广阔的世界。
这是我们一位家长读书会后的感慨:
“现在孩子压力很大,但是吃的苦都非常单调,无非就是:学习压力,爸妈离婚,爸妈爱我的方式不对……其它的经历非常贫乏,放了学连自己走一段路的体验都没有,直接往车里一钻……不缺吃不缺穿,这种贫瘠如枯枝的人生体验,读书怎么可能有共鸣呢?没吃过狗屎、没被罪恶感折磨过,你给他看这么多名著怎么可能感同身受、双目噙泪呢?你给他读那么多诗词文言怎么可能遥想当年、慨当以慷呢?诗不是写给生活光滑得连基本纹理都没有的人读的。
没有真的经历过事儿,没有实打实地跟同龄孩子进行深度磨合,精神也就只能这样儿。今晚的磨合,有点儿粗粝感了,秋风也萧萧了起来。”
E N D
图:窈窈
文/编:流沙
书语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