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无数劫难的名帖,是最早的名人真迹,成为镇国之宝

说起书法作品,很多人会想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然而,《兰亭序》的真本早已下落不明,目前各版本的《兰亭序》都是后人临摹的。如果论到真迹,恐怕要算是陆机的《平复帖》。虽然名字叫做“平复”,但无论是书法作品本身的震撼力,还是这件珍宝流传的经历,都让人久久不能平复。

陆机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身名门,祖父是大名鼎鼎的陆逊,父亲则是东吴大司马陆抗。在吴国被灭后,他转投西晋,并受到重臣张华的赏识。不过,在西晋立国长期的纷争之中,陆机没有能够独善其身,在讨伐司马乂的战斗中,身为河北大都督的他被击败,并且遭到杀害。

这件《平复帖》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书信,这个友人是谁?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贺循、顾荣以及华亭同乡三种说法。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小珏认为这个资料既不可考,也不会影响到对《平复帖》价值的判定。它仅仅只有八十四字:

彦先赢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节年使至。男幸有复失,甚忧耳。舍(或庶)子杨往,初来至,吾不能起。临西复来,威仪详时,举动成观。自躯体之恙也,思识梦之迈甚,执所恒与君。稍之闵凶,棠寇乱之际,闻问不悉(或多)。

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字体为草隶,风格质朴平淡,笔意之中自有大家的从容不迫。即使放大20倍欣赏,你也看不出什么瑕疵。然而,这幅字帖流入民间后,经过长时间的珍藏,却一直没有将作者确定下来。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大多数书法作品都有落款,而这是一封询问朋友病情的书帖,没有落款也是情理之中。

直到宋徽宗时期,他在内府之中看到了这份极为珍贵的书帖,经过考证,确认为陆机手笔,并根据内容之中有“恐难平复”的四个字而将此帖命名为“平复帖”。宋徽宗对此非常自信,用泥金笔书“晋陆机平复帖”书签,并且双龙小玺以及“政和”、“宣和”小玺。另外,这份书帖的拖尾骑缝处还有宣和内府收藏时所钤的“政”“和”连珠印。

虽然宋徽宗治理天下的能力一团糟,但书画鉴赏的水平相当高超;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没有其它的陆机真迹与之对照识别,但宋徽宗距离西晋时间近得多,而且以他的财力和眼界,见过陆机的其它作品也有可能。因此,在没有其它证据的前提下,后世大部分文物学家、收藏家对于这个结论是没有异议的。

中国的收藏家们,喜欢在经典字画上题跋用章,一方面能够证明自己曾经拥有过珍宝,另一方面也为这些字画真伪鉴定提供了佐证。在《平复帖》上,有“开元”印和唐王涯、太平公主、收藏家殷浩和梁秀的印章,在宋之后,有明代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和张丑,清代梁清标、安岐等鉴藏印记,足见它流传有序,是传世之作。

乾隆也曾经收获了《平复帖》,但令人奇怪的是,乾隆酷爱书法,并且喜欢在藏品之上题跋盖章,但这份书帖,却罕见地逃过一劫,始终没有留下乾隆的任何痕迹。后来,它被赐给了成亲王永理,又辗转落入恭亲王府,被恭亲王的后代溥儒收藏。

溥儒本身就是著名的书法家和鉴赏家,书画艺术成就极高。但是,他却是典型的没落八旗子弟做派,偌大家业被他坐吃山空,还变卖了不少珍稀国宝。其中《照夜白图》就是被他卖给外国人,造成了国宝的流失。他一度也想出售《平复帖》,著名的爱国收藏家张伯驹得知后,托人表达了购买的意愿。

但溥儒开出了20万大洋的天文数字,这不仅是张伯驹无法接受,在当时也没有找到其他买家。后来,溥儒因母丧要钱安置,将售价减少到4万大洋。其实这也是极高的价格,但张伯驹先生从保护国宝的角度出发,由妻子变卖了首饰才将它收下。

从此国宝算是得到了比较妥善的保管,无论是当时局势如何动荡,张伯驹夫妇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平复帖》的安全。直到解放后,他们将这份藏品以及其它珍贵文物一起无偿赠送给了国家。历经无数劫难的名帖,这才得到了最好的归宿。它不再是冰冷的藏品,而是一件饱含温度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诉说着它见证的历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