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说:陛下继承皇位,就不能认自己亲爹了!皇帝:拖出去打

正德十六年4月20日, 明武宗朱厚照突然暴亡。他死得太过突然,一时间群臣措手不及,别的工作还有人打理,关键的问题是:谁来继承皇位?因为明武宗虽然荒淫好色,但却没有留下子嗣,“父死子继”的办法肯定行不通,那么就应该是明武宗的亲兄弟继承,然而明孝宗也就朱厚照这一个儿子,正常的“兄终弟及”也行不通。

那么就只有从近支皇族中过继这条路了,算来算去,只有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最有资格。他是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算起来是明武宗的堂弟。就这样,在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决定下,这个天大的好事,竟然砸到了年仅十四岁的朱厚熜头上。杨廷和以明武宗的口气拟定遗诏:

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皇太后也发出懿旨,让远在湖北安陆的朱厚熜前来继位。可是,令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刚到京城,还没入城,朱厚熜就与朝廷发生了第一次冲突。

起因是朱厚熜拒绝按照礼部的仪式,从东华门进入,暂居文华殿,择日登基。他要求直接从大明门进入,到奉天殿直接登基。

为什么有这个讲究?因为东华门、文华殿,这都是太子的领域,杨廷和的意思是让朱厚熜先成为太子,然后再名正言顺继位。大明门只有皇帝可以走,朱厚熜的意思是他是直接来当皇帝的,不是做太子的,而且抓住遗诏中的话振振有词:明明是让我来当皇帝的,又不是做太子。(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杨廷和开始不同意,14岁的朱厚熜展现出令人惊讶的冷静,面对皇位这个巨大的诱惑,他硬是死扛不进城。这样僵持也不是办法,最后还是太后打了圆场,让群臣在郊外劝进,让朱厚熜以皇帝的礼仪从大明门进入,在奉天殿立即继位。

第一回合,是小皇帝取得了胜利。此时的杨廷和,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倔强的少年,将会继续掀起更大的风浪。

新皇帝登基后,马上就要讨论的问题是武宗的谥号和皇帝生父兴献王的封号,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事件。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一致认为,朱厚熜是以小宗入继大宗,那么就应该奉大宗为正统,而放弃小宗的身份。因此,朱厚熜应该认明孝宗为皇考,而称呼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叔父,称呼自己的母亲为皇叔母。至于兴献王这一支,朱厚熜应该放弃继承权,由他的弟弟朱厚炫继承爵位和香火。

现在看起来,这个提法十分滑稽可笑。但是,在封建社会,这是最为正统的规矩,以前汉哀帝与宋英宗也是这么做的。皇位流传,嫡庶有序,如果不这样的话,意味着诸藩王都拥有当皇帝的权力,势必天下大乱,重演靖难之役的悲剧。

可是,这样一来,就委屈新皇帝不能认自己的亲爹亲妈,这是他不能忍受的。因此,他私下向首辅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赠送黄金,并许诺很多条件,可是好话说尽,这两个硬骨头的文人就是不松口。

朱厚熜想强行给自己的父亲上尊号,可是都被内阁封还,无法执行,而毛澄则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皇帝先按大臣的意思办,等到以后有了儿子,第一个儿子做太子,继承皇位,第二个儿子则去继承兴献王的爵位,也算是尽到了孝心。然而天子仍然不满意,他执着地要给父皇正名。

就在朱厚熜拿这些硬骨头大臣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一个叫张璁的新科进士站了出来,他替皇帝说了句公道话:你们都错了,以前汉哀帝与宋英宗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养在宫中,早已经是作为太子,是皇帝在世的时候就过继了。然而,当今皇帝并没有如此,他只是“继统不继嗣”,没有关系的。

这番话拨云见日,为朱厚熜提供了理论支持。尽管,当时因为势单力孤,还没有能够如愿,但他以强硬的态度以皇太后礼仪迎接了自己的母亲。

三年后,皇位更为稳固,权力逐渐增大的朱厚熜再次提出此事,并且告诉礼部,他要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此时朝野哗然,杨廷和已经致仕,但是在他的儿子杨慎的带领下,两百余位朝廷大臣在左顺门跪请皇帝改变主意。

对于这个态度,朱厚熜的回应相当霸气:五品以下官员143人下狱,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待罪。随后,五品以下官员被锦衣卫当廷杖责,共有16人被当场打死。

此事叫做左顺门廷杖,朱厚熜从此掌握了话语权。他将生父兴献王改称为皇考,而将明孝宗称为皇伯考,并将没有当过一天皇帝的兴献王尊谥为皇帝,牌位搬入太庙,地位还在明武宗之上。

喜欢请点击关注,天天为您带来有趣的历史。

参考资料:《明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