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之鸿蒙降世
本文来源:物联传媒
本文作者:xyz
最近,如果谈到降生,对于多数人来说,脑子里大概会自动闪现哪吒吧。
但是,做为一个物联网行业媒体从业者,今天要谈的当然不是哪吒啦。
而是国产操作系统之光——华为鸿蒙的降生!
据说,在很多年前,华为其实就已经做出过极限生存的假设。
多年以后的今天,一语成谶。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过去......
对于这款投入人力接近5000人的鸿蒙OS,华为给它的定义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
那么,怎么理解微内核、全场景和分布式这三个关键词呢?
所谓微内核
首先需要将其与与之对应的概念——宏内核做对比;
即,宏内核把所有系统服务都放到内核里,而微内核只提供最基础的系统服务,其他服务则放在用户生态中。
宏内核因包含了所有系统服务,不免遇到以下问题:
而微内核因将部分服务置于用户生态系统中,也相应的有一定的优势。
所谓分布式
鸿蒙OS是全球首款分布式操作系统,其 “分布式”是指分布式OS架构,基于该架构可实现跨终端调用硬件,打通硬件间的差异。
如果还不能理解,那不妨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
通过以上场景,通俗来说就是:分布式架构可以帮助鸿蒙OS实现一个账户在手机、手表、大屏、音箱、电脑、汽车等设备间的音视频通话自由切换。
至于全场景就更好理解了
自今年3月起,华为一直对外宣传其全场景智慧化(IoT)战略,并提出了“1+8+N”战略。即以手机为主入口,以平板、PC、穿戴、HD、AI音箱、耳机、VR、车机等为辅入口,加上泛IoT硬件,实现多场景覆盖。
理解了鸿蒙OS的定义,那么再来看看它的技术特性及优势
其实,以上四大特性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鸿蒙OS采用微内核技术,借助方舟编译器可实现跨平台安装、操作。
这就得从编程语言说起来了,目前绝大多数应用是使用的是Java语言,但CPU只能理解汇编指令,因此需要一个虚拟机来充当“翻译”这个角色。
换句话说,有了虚拟机,Java语言才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但是这种模式在实际应用中也会给程序“添堵”,导致运行时变慢或卡顿。
以上过程可称为编译,完成这个动作的便是编译工具,而方舟编译器正是华为打造的一款编译工具。作为与微内核齐名的方舟编译器,两者并称为了鸿蒙OS两大利器。
它将Java语言直接变成机器码,省去内置VM编译器,从而实现APP在各种终端上快速安装、启动和运行。
鸿蒙OS的生态培育/落地路线图
生态的培育向来是操作系统难以跨越的大山。历史上不乏推出操作系统的尝螃蟹者,如微软的windows phone、三星的Tizen,但最终无一挑战成功。
而国产操作系统,更是一个从未有效突破的禁区。
且鸿蒙OS刚刚发布,应用生态更是尚未完善,其生态的培育策略也是更多地希望通过大屏电视、车载、平板等场景先行培育,短期内不会落地到手机上。
以全球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荣耀智慧屏为例,作为一款家庭的影音娱乐中心、信息共享中心、控制管理中心和多设备交互中心的终端,目前四大视频平台、淘宝、KEEP等应用开展合作。
但由于鸿蒙OS刚刚起步,目前应用主要集中在影视和音乐上,未来会拓展至教育等领域。可以说,智慧屏将会是华为探索智能电视市场的探路石,同时也肩负着鸿蒙系统的铺路石的工作。
同时,华为宣布鸿蒙OS将向全球开发者开源,并推动成立***,建立开源社区。
结语
鸿蒙OS作为一个可以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又不仅仅局限于是一个将会在各种终端产品上大展拳脚的操作系统。更重要的是,鸿蒙OS还希望让用户和开发者真正感受到跨平台带来的好处。
跨平台之于开发者:聚焦自身业务逻辑,像开发同一终端一样开发跨终端分布式应用。
跨平台之于用户:享受到强大的跨终端业务协同能力为各使用场景带来的无缝体验。可以说,最终实现全场景应用是鸿蒙OS的目的,也是华为采用微内核技术设计的出发点。据称,目前该系统的内核为鸿蒙微内核、Linux内核和Lite OS,未来将摆脱后两者,只保留鸿蒙微内核。
如果鸿蒙能够在物联网应用上抢先夺得战略高地,作为操作系统其生存问题迎刃而解,并且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深入,反过来催生5G生活场景的新生活形态,鸿蒙有可能实现一定程度下的“降维攻击”,渗透进对手们已经建起围墙的领域。
此前,申万宏源曾在研报中预计,目前车联网、智慧城市、工业三大应用成熟度各有不同,鸿蒙系统有望在这三大领域起催化作用。产业互联网新蓝海下,“华为之于物联网”可类比“苹果之于移动互联网”, 借助鸿蒙OS,华为或将成长为“5G+IoT时代的苹果”,在生态、硬件、先发+持续创新三方面体现竞争优势,成为5G+IoT产业的领军企业。
虽道阻且长,愿行则将至!
本文资料参考:癌图腾、新京报、小源同学、物联网智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