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末帝孙皓迁都武昌,只是打击异己巩固皇位的重要手段而已!

蜀汉灭亡后的一系列动荡让吴人应接不暇,更可悲的是,第二年吴景帝孙休在这档口病逝了,并指定不到十岁的太子继位。

孙休是孙权的六子,虽不算什么英主,但即位后一手终结了权臣干政的乱局,吴国朝廷为之一新,也算是合格国主。而且正值壮年,其子尚幼,孙休的突然病逝更让吴人无所适从。孙休给年幼的太子指派的两个辅政大臣濮阳兴和张布决定改立长君,迎立了孙休的成年侄子孙皓。

孙皓以强硬残暴著称,但面对晋人的巨大压力,他也无计可施。此时恰好司马昭过世,司马炎忙着改朝换代,还顾不上东吴。为了更好抵御晋人可能的进攻,孙皓决定迁都。东吴的精华地区都在长江一线,大体分东中西三线。东线是东吴的基本盘,以建业为核心,丹阳、吴郡和会稽都是江东的根本。中线以武昌为要冲,连接东西,涵盖豫章、蕲春、庐江等地。西线以江陵和西陵为根本,抵御西北两个方向的敌人。建业偏居东南,且直面江北的合肥、寿春,国防压力甚大,上游也不能及时救援。中线的武昌是孙权一度看好的国都,后来为了向盟友蜀汉示好,并巩固吴郡这个基本盘,才定都建业。

迁都武昌也是根基不深的孙皓打击异己巩固皇位的重要手段,且武昌战略纵深相比建业更优,军事威胁相对较小,也有利于上下游一同支援。孙皓为了迁都还找了个天衣无缝的理由,有望气的术士说,荆州有王气,对建业宫不利。迁都武昌,可以依靠气来延续孙吴的国祚。对于这样虚无缥缈的解释,那些根基在建业的人士无话可说。孙皓的迁都的工作相当迅速,大批建业民众被强制迁徙到武昌。两地水路距离超过六百公里,还是逆流上溯,耗费巨大。而武昌本是军镇,迁都又甚为仓促,基本设施并不完备,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公卿都苦不堪言。

一则童谣就这样传播开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吴国上下对孙皓都大为不满。初,望气者云:“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故吴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为得计,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云“天子使荆州兵来破扬州贼。”(《资治通鉴·晋纪》)不久,建业方面就发生了叛乱,孙皓的亲弟弟孙谦还被裹挟其中。孙皓搞了个灰头土脸,过了一年,又迁回了建业。在魏晋交替之际,孙皓忙着迁都,非但没有巩固国本,还凭白浪费了大量民力财力。吴国上下士气大跌。

孙皓迁回建业,一番折腾对于他来说也不是全无收获,孙皓此时已经完全掌握了吴国朝政。随后孙皓就放弃了收缩防守的国策,改为主动进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