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悟堂 | 咖啡致癌?我炸薯片第一个不服!

水悟堂,带你领悟水的学问

4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到办公室后,小编照例先来上一杯美式咖啡。精选国际一线电商平台淘宝上采购的三无产地咖啡豆,搭配全球卓越城市上海市中心往外八十公里某作坊生产的soymilk,瞬间逼格爆棚,环保、健康、高端、精英、国际……

纵然,咖啡已被贴上了致癌的标签。

(图片源自于网络)

然而,在新时代快消式网络传播覆盖的今天,绝大多数的我们应该都已经学会了“一停二看三通过”的“让子弹飞一会”的舆情观赏习惯。果不其然,在头一天朋友圈还在满屏幕地黑星巴克之后的两天内,为咖啡平反的各类专家观点就层出不穷。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么个时间,我们所写的一另一篇应对自来水致癌论的科普文(参考阅读:净水技术 | (科普)亚硝胺,上海人民很恐慌?)。

无独有偶,想客观科学地讨论咖啡是否致癌问题,也必须再重温一下去年亚硝胺时候所强调的一句“名言”: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图片源自于网络)

为什么要谈剂量?

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当看到各种各样的卫生标准、产品标准、排放标准中,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各类标准中绝大多数被列为控制对象的各种污染物、有害物都只是设置了一个限值,即不超过XXX浓度即为达标,其中不乏已知明确的对人体或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以污水排放标准为例,有意思的是,一些公认的生态环境更为优越的国家,标准限值甚至比我国更松,这究竟是为什么?(参考阅读:阿三视角 | 我们的排放水标准那么高,为什么水环境却比不上他们?)

原因其实非常好解释。因为大自然环境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越是良好的水体,其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其自净能力越好,所以能够“包容”的污染物浓度相对可以越高。虽然对一些生态优越的国家而言,虽然他们的排放标准更松,但是由于这些污染物都能被水体环境所自然消纳,所以依然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去更多的在处理手段上进行升级加压了。

(图片源自于网络)

这个说明如果太过教科书的话,也可以理解下家里养鱼。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的概念,除了去除自来水中的氯气外,最重要的还有构建成良好的硝化系统。当硝化细菌的繁殖速率和鱼缸水被污染的程度(饵料残渣、鱼类排泄物)相平衡时,那想养好鱼也就不那么难了。

那么,这个道理对人来讲也是一样的。人体中的排毒器官,如肝脏、肾脏等,其本身对摄入的有毒有害物质有一定的消解能力,在器官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人体可以接纳一定剂量下的毒害物质,而这一定剂量下的毒害物质,则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但凡是有度,如果毒害物质的剂量超出了人体器官本身的降解能力,那要么通过额外补充药物来支撑,要么,就会真正对人体产生伤害。

(图片源自于网络)

所以我们谈剂量,是因为我们需要控制的是超出人体所能承受的超额部分的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概念。

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

根据百度百科上的信息,丙烯酰胺是一种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2017年10月27日,丙烯酰胺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在2类致癌物清单中。从国际上公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试验显示,丙烯酰胺确实是一类可能致癌,并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这也就是咖啡致癌的主要论据来源。

(图片源自于网络)

但是,如果放大认知范围,就会发现丙烯酰胺并非一种新兴的致癌物质,在很多涉及健康风险的舆论中,都可以看到丙烯酰胺的身影,比如:油炸、烧烤。根据理工科的思维,我们有必要再来细究一下丙烯酰胺的产生原理: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C 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140-180℃为生成的最佳温度。

所以,通俗而言,但凡是植物(具有较高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土豆之类),经高温烹煮,都会产生丙烯酰胺,不仅仅是烧烤、油炸,爆炒同样是产生丙烯酰胺的渠道之一。

而咖啡豆之所以会产生丙烯酰胺,主要在于咖啡豆的高温烘焙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在咖啡豆焙烤后期,丙烯酰胺含量并非不断升高而是反而下降,相对于同等情况的土豆,咖啡豆反而更加“健康”。而且从这里也可以发现,但凡是经烘焙的咖啡豆,都会多少含有丙烯酰胺,所以背锅的不仅仅是星巴克,还应该有Costa、太平洋、雀巢、麦斯威尔等等……

该摄入多少丙烯酰胺才有致癌风险?

让我们通过200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JECFA)所发布的24个国家的检测调研数据中来一探各类常见食物中丙烯酰胺的含量。

单位:微克/千克

食品

平均值

最大值

谷类

343

7834

土豆(烤)

169

1270

土豆(炸)

752

4080

蔬菜

59

202

咖啡(煮)

13

116

咖啡(烤、磨、未煮)

288

1291

坚果

84

1925

可以看到,虽然咖啡(烤、磨、未煮)的丙烯酰胺含量平均值高达288微克/千克,但考虑到绝大多数正常人应该不会去干嚼咖啡豆(特殊口味者除外),正常的咖啡饮品丙烯酰胺含量平均值仅有13微克/千克,和我们日常摄入的谷类、炸土豆都不在一个数量级,甚至远远小于蔬菜、坚果等物质。如果担忧着喝咖啡致癌,还不如先戒掉薯片来得更重要。

(图片源自于网络)

再来看看关于喝咖啡致癌的剂量问题

根据2010年文献上的研究成果,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为2.6~16微克/千克体重,按照一个75公斤的成年男性而言,致癌剂量应大约为195~1200微克,以最“玻璃人”体质的情况,并按照13微克/千克煮咖啡丙烯酰胺浓度的情况计算,应该至少每天喝掉15公斤咖啡……

看到这里,想必,就不需要再折算成多少杯星巴克来具体说明了。

相反倒是炸土豆,如按照752微克/千克的平均值考虑,每天0.26公斤的薯片摄入就有可能达到“玻璃人”体质的致癌标准,按照一袋乐事薯片40g的净含量计算,大约为6.5包左右,和每天喝15公斤咖啡相比,吃6.5包乐事,“达标”还比较现实一点。

结语

所以,“咖啡致癌”从绝对认知的角度,确实是一个真命题,与之同样是真命题的,还有“薯片致癌”、“海鲜致癌”、“水产致癌”、“谷类致癌”、“坚果致癌”等等等等,但是为什么没人说吃饭致癌或者吃坚果致癌?就是因为只考虑绝对定义而忽略了相对剂量,并不是科学的认知方式。

从去年饮用水中的亚硝胺到今年咖啡中的丙烯酰胺,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流传在朋友圈里的舆论,都恰恰是运用了这种片面的绝对认知的方法来误导人们引发恐慌,从而达到各种哗众取宠、商业攻击等目的。

由此,小编倒是觉得,每次这么就事论事长篇累牍地科普,辛辛苦苦讲事实摆道理,都不如好好科普下科学的认知方式,“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下次再看到类似的朋友圈舆论,记得把这句话回复给他/她。

致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