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不考研有多难?
考试直接发答案有多刺激?
这种学生时代做梦才会遇到的事真的发生了。上周日的研究生外语考试中,山东师范大学考场误把答案当做考卷发了下来,考生们对着没有题目的答案干瞪眼。有人居然还认真答了一个多小时的题,把英译汉的中文答案又翻译成了英文。
尽管校方道了歉,并承诺承担补考费用。但还是很心疼这些受到影响的考生。如果你知道有多少人在同一片战场拼杀,也会笑不出来。
2018年考研的报名人数创造了40年来的最高纪录,290万人。考研人数最多的山东作为历年的生源大省,今年报考人数达到21万人。
我的山东朋友说,我们山东人就是很会考试啊。多年奋战留下的肌肉记忆,看到题就想做。而且从家长到老师都希望你考研,你自己也会理所当然地觉得这是必选项。
在这种大环境下,很难想象在山东不考研的体验。要抵抗考试的诱惑,究竟有多难?
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恬静自然: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如果他老人家现在来济南,可能会发现“恬静自然”完全是一种错觉,何止是济南不需要等春风来唤醒,只要有研究生考试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整个山东根本就不睡觉。
凌晨四点的青岛、济南、潍坊,大批学生在图书馆外排队等开门,就差没随身携带U型枕和睡袋了。我上次见到这种架势还是《哈利波特》最后一部小说发售前夕的各大书店门口。
读书人的事,能叫不文明吗?
也有些不争气的,在不该睡觉的时候想睡觉,该睡觉的时候睡不着。由此可以总结出一条山东致富新思路:捆绑销售咖啡+褪黑素。
千万别惹复习备考的山东人,他们为了占座什么工具都能用。
硬核占座宣言:车锁和板砖
哪怕是极简占座风格也是有传承的
水杯、书包、书本以一种很有规律的方式仔细摆放,蜿蜒而下,所谓身虽未至,心向往之。并且,没有人敢打乱阵列,或者越过那个不在场的水杯主人放一个笔袋插队。谁要是敢坏了规矩,谁就是拿自己的考研命运开玩笑。
面壁、劈叉、绕树转圈、大声朗诵、小声哔哔……这不是灵修聚会发功现场,是枣庄某高校内考研学生的例行晨读姿势。
山东的媒体老师没有新选题的时候,只要走访一下各大本地高校的自习室,就可以轻松产出一篇社会、教育、民生连连看的稿件。
如果在此基础上对流量还有追求,标题一定要有“壮观”“震撼”等词语,而济南山东大厦的山东会堂也是不容错过的考研巡礼圣地:
渴望知识的心情可以无视人群分布的合理密度,体育馆的球场上都坐了好几百人。根据目前的人数递增趋势,明年的考研学子也许会发明新的听课姿势,提前预约2019年山东新闻标题《佩服!6000人叠罗汉,同上一堂大课》。
动辄几千人一起上课的阵势看着就心生敬畏,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一个山东的年轻人没有加入这等规模的组织,很可能就像当年没赶上第一批入少先队或共青团一样,表面平静地继续没心没肺特立独行,内心深处早已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是缺乏青春的活力还是没跟上时代的召唤。
临沂女孩小叶告诉我:山东人打心眼里觉得,读完研究生才叫学业有成,大学只是其中一个阶段。她周围的朋友就一个没读研的,大学寝室也就一个没考研的,其他的都备考了,只是考上的不多而已。
这也就不难解释那么多考研神校的存在,在曲阜师范大学和聊城大学90%+的考研率面前,那些宣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高校都应该羞愧让道。
很多人一上大学就开始考虑如何保研,大二就会找学姐学长咨询学校,听各种考研讲座。所有人都觉得,考研就和初高中一样,是一个学生完成身份认证的必经阶段。
山东人不认九年义务教育,一个具有正常民事行为能力的山东人应当完成的是十九年义务教育——直到研究生毕业为止。这里义务教育指的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义务以身作则、督促你意识到:不考研,枉为山东人。
起点低、干扰项都不能成为不考研的借口。
青岛,原本只上过初中的35岁民工用八年时间一边打工一边自学,已经把学历刷到了本科,去年此时也参加了研究生考试,还想考教师资格证。淄博,本科毕业六年以后的30岁妈妈一边带娃一边复习备战研究生考试。论长期培养上进青年的水平,再没哪个省比得过山东。
甚至连楼管大爷都是你征战考研路上的icon。山东师范大学的楼管老魏爱写诗,平均三天赋诗一首,最近特别为考研学生在教学楼一楼小黑板上发布了最新作品《含辛茹苦》:考研如同割麦忙,假节相连难回乡。朝读夜背梦里吟,风敲楼门月斜窗。
保安用一手漂亮的字为考研学子的小宇宙爆发再添上一根稻草。
山东人爱高学历、爱当公务员的名声或许有一定刻板印象的成分,但也得怪个别人为爱痴狂的劲儿太令人难忘。
据齐鲁网的报道,烟台的陈某28岁大学毕业后觉得找工作很难,开始考研究生,一考就是五年,一直没考上。虽然早就不是学生了,陈某还是经常在各大高校的教室出现(真的在听课)。
然而,屡次落榜的痛苦和复习的压力双管齐下,从2012年3月份开始,陈某开始盗窃。专偷高校自习室,从水杯课本偷到笔记本电脑,赃物一直没卖,偷东西只是为了解压。
必须声明,这种错误心态不能怪考研,毕竟正常人的大学也不会上这么多年。
还有一个错误理解 “学而优则仕”的极端案例:
这个人是卢恩光,山东阳谷人,二十多年前就有了上亿身家,却走上了买学历买官上位的不归路。成为副部级领导,学历必不可少。原本只是勉强读完高中,案发时却已经顶着管理学博士和法学博士后的头衔。
卢恩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当时不管多大的企业老板,跟县里科局的人在一块吃饭,那企业老板都得坐在下面,科局的人得让到上首去。
工作不如考研,赚钱不如当官。执着过了头,技能树就容易点偏。
对很多山东人来说,孝顺是系统自带的出厂设定,而满足这项设定在大多数时候意味着遵守某些“规则”。如果把考研、公务员、进体制的选项勾选全部去掉,他们会瞪着一双水灵又茫然的卡姿兰大眼睛问你:你干么?
这可能要涉及一点地域性格。山东人最像巨蟹座,恋家,父母的观点对年轻人影响很大。据说新的“三不孝”是:学文,考研,不相亲。但在山东,不考研才是最大的不孝。唯一的弥补方式是考公务员。
如果公务员没考上,就一定要进体制内,这可是父母对规矩孩子的保底要求了。尤其是在一些小地方,不考研也不进体制内,简直跟二混子没什么区别。
在山东老一辈的眼里,孩子的理想配置是:研究生,公务员,有车有房,儿女双全。外企和私企都不是正儿八经工作的地方。
如果谁家的孩子去了私企,亲戚问起来的时候,只能掩面抹泪,惭愧表示孩子在“厂子”里打工。创业则是鄙视链的底端,比进“厂子”还不正经。
那要是一个山东女生想创业呢?我的山东朋友想了想,告诉我:这个假设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叛逆程度堪比坟头蹦迪了。
考研热的背后是重启人生的强烈渴望。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新浪微博联合发起的一项有关考研动机的调查,“换学校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考研选择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占据了考研动机的前两位,分别是72.41%和38.66%。
而山东学生对从头再来的需求可能要更强烈一些。那些备考特别拼的,很多都是吃了高考的亏,心有不甘。
山东的高考之难有目共睹,考生的绝对数量大,高校少,学霸多,竞争特别激烈。有些省份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山东省的高考是翻了几倍的千军万马过绣花针,压根没地方站。
你和你的山东室友在某个二本大学相遇,如果你觉得ta不太友善,最好不要交流高考成绩。以免戳中ta的痛处,暴露你的幸运。人家的分数放在别的省也许就能上985 / 211,现在难免有种虎落平阳被犬欺的憋屈感。
这公平吗?没人知道。
很多山东学生的高考成绩本可以让他们去资源更多更好的地方,但人无法选择出生地,只能通过考研把“失去的公平”讨回来。跟自己人比太痛苦,但放到全国跟其他人比,优势立显。全国统一标准的研究生考试让山东学霸扬眉吐气,考到更好的学校,甚至考出了山东,抚平了高考的创伤。
哪怕不为了更好的学校,能换到自己更感兴趣的专业也值得一战。
济宁女孩小赵本科考到了中国传媒大学,但被调剂到了不喜欢的专业。在父母的殷切期盼下,毕业后回山东进了事业单位,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
尽管父母满意,但这完全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研,小赵终于考回了北京,选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事已至此,父母也没法阻拦她“北漂”的心了。
“那种情况下,考研是我唯一能挣脱家里束缚,自己选择人生的方式了。”
北上的年轻人扎堆在互联网公司,而山东年轻人扎堆在考研自习室和事业编。部分是主动选择,部分是不得已。考研本不是进入社会的必要条件,但形势让人不得不给自己的学历加点筹码。年轻人想直接求职、想去互联网公司打拼甚至是创业,实在太难。
一位对考研颇有怨气的山东网友表示:还不都是被逼的嘛,山东很多地方事业单位招人,都指名要一流学科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然而全山东的高校没有一个评上了一流学科。
也就是说,不通过考研去更好的高校,想在家乡的体制内混出点名堂都很难。
除了体制内的单位,本科毕业直接挑战职场的难度也让人望而却步,转头去报考研培训班。
临沂女孩小叶还记得,2014年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公司和大型机构已经要求硕士学历,而本科生能轻松get的职位大部分都是市场销售,这在当地一些人的概念里,基本上就是个吆喝叫卖的小商贩。
即使表面上许多招聘需求写的都是本科学历,但当竞争同一个职位的对手全都有了硕士学历,本科学历哪怕可以满足要求,也毫无意义。就像去看live的时候发现前面所有人都比你高,于是尽管大家都有门票,但你就跟白来了一样,什么都看不见。
互联网公司倒是英雄不论出处,但山东一度被称作“互联网荒漠”,普及率甚至比青海、新疆、宁夏还要低。作为全国经济体量第三的省份,全国互联网百强企业里只有两家是山东的。乌镇的互联网大会里,山东也只有三家企业受邀参展。
毕业生想当自己的老板也很难。创业者想获得政府支持,还得过了学历关。
一家山东电子商务公司被迫迁出,在山东长大的CEO非常憋屈地表示,山东许多地方对企业支持政策的门槛很高,有的要求“海归”,有的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这家公司落户上海以后,市值和业绩翻了十几倍。
山东考研大军的气势万千背后,隐藏着一些无可奈何。优秀的人太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反倒成了人才的掣肘。观念和环境还不够开放,选择少有人走的路代价太高。
但这又与经济实力没关系。不要被山东卫视的土嗨画风误导,山东一点都不穷,GDP总量全国排名前三。
你都说不清是因为不差钱,所以年轻人有充分的条件在校园里继续攻读学位;还是因为没有赚钱的氛围,所以年轻人不得不继续遵循父辈既定的成功人生标准,用被验证过的方法来继承孔孟之乡的文化遗产。
放眼望去,康庄大道上都是山东人。但实际上,工作学历要求高,互联网公司少,创业难,家境普通的山东年轻人除了考研好像根本没得选。如果生下来就能躺赢,有多少人愿意匍匐前行?
监制 | 梗梗
策划 | 艾玛
咋整话题
如果能重来一次,你还会考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