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应用大柴胡与桂枝茯苓丸治疗冠心病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级伤寒专业硕士 董旭整理
胡希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方家,其验案多为经方取效者甚多,辨证方法皆为六经辨证及方证相应。根据《伤寒论》34条“桂枝证”、101条“柴胡证”等,有以方名证的范例,加上胡老个人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不论是脏腑辨证、经络辨证,还是八纲六经辨证,最终都要落实到方证上。故胡老称“方证是八纲六经辨证的继续,亦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对应。
胡希恕先生是我敬佩的经方家之一,他对伤寒的见解独辟蹊径,验案详实,阅读其验案不难发现胡老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的应用最为娴熟,取效者最多。《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临床实用的小册子,它里面详细记载了胡老应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的详细案例,笔者把其中的几则案例摘录出来,以期展现一代伤寒大家独特的经方魅力。
仲景笔下的大柴胡与桂枝茯苓丸
《伤寒论》103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65条“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金匮》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通过以上条文,不难发现仲景笔下的大柴胡汤的主治病位是在心下,即心下按之不适,有抵触感、饱胀感。日人腹诊里面认为大柴胡汤腹证当从胸至脐上处实硬而有力,按之右胁下虽痞硬,但心下却不硬(1)。(伤寒派腹诊.李文瑞.学苑出版社.北京.2010.8:131)也就是说,大柴胡汤的腹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心下。此外,“呕、烦、热、急”也可以推出大柴胡汤所治疗的多为实证。黄煌教授提出了大柴胡汤体质(人),比如体格壮实,以中老年较多。上腹部充实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腹肌紧张;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舌苔厚等。易患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2)。(黄煌经方使用手册.黄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2010.9:12)
桂枝茯苓丸是古代的下死胎方,经典的活血化瘀方,《金匮要略》第20条“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该方在妇科疾病中应用广泛,周凤梧先生根据临床经验用其治疗经闭,痛经,难产,死胎不下,产后恶露不行,败血上攻,以及子宫肌瘤,子宫息肉,卵巢囊肿,盆腔炎块等,审属瘀血为患者,多用此方加减(3)。(实用中医妇科学.山东科学技术版社.周凤梧.1985.5:277)
胡老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治疗验案
胡老立足于仲景原文,结合自己临床经验,用大柴胡汤配伍桂枝茯苓丸治愈多种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肝硬化、胃痛、胸痹、头痛、失眠、眩晕等。
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冠心病
60年代有了心电图机,冠心病诊断渐渐明确,以中西医探讨其临床经验论著逐渐增多。对冠心病多有胸闷胸痛,认为是痰饮瘀血阻滞的病因病机,这一认识颇为一致。而怎样从整体上看待冠心病是虚还是实上存有分歧。其中不少人提出:根据患者多有短气、四逆、末梢循环不好,心电图提示供血不足、心肌梗塞等,冠心病患者多属虚证,其治疗则应以益气活血为主。胡老认为,冠心病多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第2条曰:“平人无寒热,短期不足以息者,实也。”正是说冠心病(胸痹心痛)多见邪实之证。胡老从六经辨证及辨方证上研究,常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认为本病以实证多见,今以治验病例分析之。
例1 李某,男,67岁,病案号159790。
初诊日期1965年5月28日:气短、胸痛、胸闷一月余。4月23日某医院诊断为“心肌梗塞(愈合期)”,曾服复方硝酸甘油、氨茶碱等无效。又找中医治疗,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白人参、黄芪、瓜蒌、赤芍、降香、桃仁、薤白、郁金等)治疗近月,未见明显疗效。近症以左胸灼热痛,气短,动则明显,时寒时热,心下堵,口苦,时头胀,失眠,大便微干,脉弦滑。胡老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桂枝三钱,茯苓四钱,桃仁三钱,大黄二钱,生石膏一两,炙甘草一钱。
二诊:6月1日:上药服三剂,各症均已,唯感夜间憋气,食后烧心,大便干,舌苔黄,脉弦滑略数。上方增大黄为三钱。
三诊:12月23日:上药服二剂夜间憋气已,外出活动仍感气短,但休息后症状渐渐消失,未再来诊。今咳一周而来诊,与半夏厚朴汤加味。
三诊:12月23日:上药服二剂夜间憋气已,外出活动仍感气短,但休息后症状渐渐消失,未再来诊。今咳一周而来诊,与半夏厚朴汤加味。
按:本例在前后治疗过程中,都用了活血理气药,但前医无效,而胡老治疗疗效明显,其关键是:前医未注意患者的寒热虚实,而胡老首先认清是实热,并定位在半表半里,再进一步辨出是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方证,故效如桴鼓。
一般而论,脉结代见于外感病后期,由于汗、下、吐等治疗而津血枯燥所致。治疗多用炙甘草汤加减,但胡老不墨守常规,而是辨方证用药。
一般而论,脉结代见于外感病后期,由于汗、下、吐等治疗而津血枯燥所致。治疗多用炙甘草汤加减,但胡老不墨守常规,而是辨方证用药。
例:朱某,男,48岁,病案号134621。
初诊日期1964年8月12日:近半年来心慌不适,在某医院以补气养血治疗,曾用炙甘草汤、柏子养心丹、天王补心丹等方加减,多治无效,反出现恶热、喜冷、失眠等症。经做心电图提示:房室传导阻滞,心肌劳损。现在症状:心慌,失眠,纳差,胃脘疼,心区隐痛,手脚麻木,口苦涩,小便黄,大便干,舌苔白腻,脉结代。与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生龙牡: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二钱,大枣四枚,生姜三钱,大黄二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
柴胡四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桂枝三钱,茯苓三钱,白芍三钱,枳实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二钱,大枣四枚,生姜三钱,大黄二钱,生龙骨五钱,生牡蛎五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胃脘疼已,纳增,手脚麻木已,眠好转,上方去红花,加丹皮三钱。服六剂,胸痛减,眠佳,心慌不明显,脉结代已。
按:病有常有变,欲知其变,当细审其证,该患者有心慌、纳差、手脚麻木,脉结代等,似是虚证,初用炙甘草汤加减等补益无可厚非。但治疗后出现口苦涩、小便黄、大便干、心区隐痛等,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挟瘀,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龙骨牡蛎和解少阳阳明,活血祛瘀,佐以安神,因药已对证,不久均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