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首届“感恩父母 让爱传承”有奖征文大赛刘勤作品
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
刘勤(河南)
母亲生肖鼠,今年整整八十四岁,按照农村的习惯,虚岁已经八十五,转年就八十六了。但身体硬朗,没有大毛病,背不驼,耳不聋,血压不高,血脂不稠,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维敏捷,幽默风趣,时不时地迸出几个新词汇,一点儿也看不出这个年龄段的老态,这得益于母亲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作息时间。
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由于父亲体弱多病,家里家外全靠母亲一人操劳。缝补浆洗、柴米油盐,母亲张罗操持自不必说;就连田里的秋种夏收、耕地拉犁也都是母亲在做,母亲样样都是好手。在那样贫寒的年代,母亲没让一个孩子受冻挨饿。不仅如此,母亲一个一个把我们送进学校。邻里们很不解,留下做帮手不好吗?母亲说:“不能让他们跟我一样,成睁眼瞎。”我们姐弟都很懂事,放学回来,丢下书包就帮母亲干活,却总是被母亲阻止:“先温习功课,写作业。”我们姐弟五个都上了学,这对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的家庭来说是怎样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并且我和弟弟都读了大学,这在上个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偏僻贫困的农村,确实是轰动不小的事情,邻居、亲戚因此高看我家,母亲的欣喜溢于言表。后来弟弟还读了研究生,更是令母亲自豪的事情。
提起往事,母亲很坦然,饱经风霜、布满皱纹的脸上一片宁静祥和:人一辈子哪能没有坎儿啊,咬咬牙忍忍就过来了。母亲的坚韧与勤劳对我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
母亲识字不多,讲不出多少人生大道理,但母亲用她的实际行动向儿女诠释许多人生智慧:幸福不会从天降,不要等着吃馅饼,想要过好一切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人生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再苦难的日子,咬牙坚持就会过去的,苦尽甘来,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母亲做得一手好茶饭,即使年龄大了,依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衬儿女。以前,物质匮乏,无法展示母亲的厨艺,现在食材丰盛,母亲来家,就是我们大饱口福的时候。每天早上母亲早早起来给我们做早餐,打豆浆,用文火熬制八宝粥,绵香醇厚,女儿能吃满满一大碗。女儿有些偏食,喜欢吃米饭,不喜欢面食,女儿说我做的面条寡淡无味,我也真的做不出什么味道,久而久之就拒绝吃面条之类的。母亲变着花样儿做面食,开花小馒头,花卷,小笼包,母亲做的葱花油璇那是一绝,外焦里嫩,香味扑鼻,在外婆的喂养下,女儿纠正了偏食,成了名符其实的吃货,并且还学会了外婆做葱花油璇的技艺,时不时地秀一把。母亲很虚心,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现在家里的家用电器比如洗衣机、微波炉、电饼铛等母亲都会操作,用的比我还熟练。母亲“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值得我永远学习。
母亲小时候生活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外公认为,闺女长大出嫁就是别人家的人,读书认字不重要,所以,母亲就没有进过一天校门,这对母亲来说是一生的憾事。但母亲很在意读书认字的事情,不仅关心孩子的读书,自己还身体力行着。母亲帮我们收拾屋子,料理家务,实在无事可做的时候,还拿出我女儿的书翻看着。有一天,女儿悄悄对我说:“妈妈,外婆认得字。”我大吃一惊。其时,母亲已经70多岁了,两只眼睛都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有一天,我拿一份《平顶山日报》,指着上面的大字问母亲:“这是什么?”“不是平顶山嘛!”我大吃一惊:“妈,你认得字呀!”母亲笑了:“我闺女在平顶山呀!”瞬间我的眼泪扑簌簌落下。
以前,每次回家看望母亲,来去匆匆,母亲总是目送我很远。过了好久,回转身还看到母亲站在那儿呢,感到母亲是寂寞忧伤的,内心也有挥之不去的忧伤。去年大年初二,回乡下看望母亲,我没有当天返回,而是留下来陪母亲小住几天。就这几天,让我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感受。
几天里,陪母亲走亲戚、串街坊,看得出母亲很开心也很得意,母亲觉得女儿给自己挣了面子,多少有点炫耀的意味,这让我汗颜啊,但看到母亲难得的高兴,就不忍心扫她老人家的兴;不逛街,不看电视,也不再上网,专心致志与母亲说话。母亲的记性真好,许多陈年往事娓娓道来,滤去艰辛和苦痛,亲切又温暖,母亲缺失了牙齿的嘴巴几乎没有合拢过。晚上,躺在母亲白天特意晾晒过的被窝里,拥着留有太阳的味道和母亲体味的被子,从身体到灵魂都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周身的寒气荡然无存,一觉睡到天亮。恍惚间,又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母亲依然那么健壮、能干。母亲很开心,步履似乎也“矫健”、“轻盈”许多。我决定了,在母亲有生之年,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其他时候,尽可能多的抽出时间,常回家看看,陪母亲唠嗑。
对老人的孝顺、赡养,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充盈上,还要有精神的满足。
【作者简介】刘勤,祖籍河南南阳,居平顶山市30年。中学教师。从小做文学梦,跌跌撞撞至今,尚未醒梦。有梦亦美。
如果您觉得好看,请您点一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