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家危险!记者出差还能住什么标准酒店?


(原创稿件,转载请授权)

酒店女房客遭拖拽事件仍在发酵,在关心事件处理结果的同时,酒店安全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对于媒体记者来说,出差住酒店是家常便饭,而快捷酒店往往是记者出差首选。有记者调侃,如家简直就是记者的家。如今如家曝出“安全门”,记者尤其是女记者,还能住哪儿?

决定住什么酒店要看单位给多少补贴。一个业内共识是,记者出差补贴费用普遍偏低,甚至需要记者个人倒贴钱,毕竟记者工资水平并不高,因此,愿意出差的记者数量有减少的趋势。

今天,蓝媒汇结合当下调查和历史钩沉,聊聊记者出差那点事儿。

蓝媒汇采取线上问卷和私下交流的方式,调查了近100位记者的出差补贴状况,问题主要包括单位名称、每日出差补贴标准及今年有无上涨、住什么酒店、报社有无奇葩规定。

两个小时内,88位媒体记者提交问卷,涉及超过56家媒体单位,官媒中包括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中国最高级别的官媒,也有省级、地市级日报、电视台,但官媒所占比重较低,不超20%。其余均为市场化都市报、杂志等,也有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媒体,

有部分调查者不愿透露单位名称,其中包括三家境外媒体。

数据显示,88位参与问卷调查的记者中,近四成来自北京,河南记者占14%,其次是上海和天津,均为7%,此外有17%的媒体人无法确定来源。

需要注意的是,该调查问卷仅限于媒体记者出差事项,企业接待媒体情况不在调查之列。同时,由于样本有限,各地区、各级别媒体还有记者自身级别等采取的标准不一,该调查结果仅用于行业参考。

媒体人差旅费的起始
媒体人是泛指在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和行政人员。1978年前后党报改革开始,允许党报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管理。简明扼要,就是不再有拨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各报社不再依据党政机关的标准,而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渐建立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运营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了差旅费的标准、稿酬标准、广告收入奖励等。应该说,1978年以后,媒体包括差旅费在内的补贴标准,不再是其所在地的党政机关的标准,也因其发展规模收益的不同各自确定并调整。同城的媒体都不尽相同。彼时,广电系统处在发展初期,因此媒体多以报社,主要是当地省级党委机关报为代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闻改革的潮流非常宏伟迅疾。各报社都在做立足本地,关注全国,走向世界的努力(美梦),恢复高考后第一批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走上了采编岗位,捕捉热点“抓活鱼”,影响力竞争成为常态。各报社都在做立足本地,关注全国,走向世界的努力(美梦),采编人员的异地采访非常密集,因此差旅费的开支上升。因此必须有操作标准。
以1986年为例。河北省清河县生产假冒天津产“雁牌”、“三峰”汽车配件,造成许多事故和纠纷,天津日报派一名记者到当地了解情况。该记者沿石家庄,邢台,邯郸,德州,北京等地历时九天,完成采访。
这名记者的差旅费是这样的。出发前,按照当时火车,长途汽车,乡间拖拉机的一般价格和住宿床位费,长途电话费等大约所需费用,填一张“差旅费借款表”。经部主任和主管编委签字,在财务处领取300元现金。采访结束后再填一张“差旅费报销表”火车票42元,长途汽车票21元,住宿费108元,长途电话费9.6元。另外按每天6元标准补助54元。共计235.6元。将所有发票整齐地粘在报销表的后面,经过一番签字后,将借款所剩的64.4元归还财务处,将前面的“借款”表撤回。当时该记者月工资150元。可惜只有采访本上的部分记录,那些表交财务了,不太精准。
采编人员如此,广告经营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当时的专业会议,商务活动等新的活动出现,差旅费标准也须固定以便操作。记得当时差旅补助采编人员高于行政人员,解释是行政人员多为参加会议,而记者采访具有风险。
说过了出差,再来说谁在出差。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都市报席卷而来,专业报纸杂志精细分类,电视异军突起,媒体人不再以省级党报为代表了,新闻题材体裁分类明显,地域性特点越来越突出了。地方媒体无论广电还是平媒所需自采的外埠新闻日趋减少,新闻政策嬗变也使异地采访难度加大,普通记者外出采访的机会极少了(参加活动会议不算)。体育记者,娱乐记者外埠采访尚存,但因各报台的业务合作交换,差旅费支出也在下降。除了全国性媒体或者定位全国的地方媒体,如《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以外,其他媒体现在已无异地采访常规安排了。不仅平媒,广电的外埠采访除定点活儿转播外几乎消失。
似乎在说媒体人因采访出差的比例很小,的确如此。在北京电视台的一位从业16年的记者,到目前为止没有过外埠采访的经历(开会不算)。在西安的一家都市报服务的记者从业21年,有过一次外埠采访,是秦岭的一次考古发现报道,当提醒他秦岭在陕西境内,不能算外埠时,她笑了,说实在想不起来了。问题来了,外埠采访没有了,并不是说差旅费问题消失了。省报省台在域内采访也需远程位移和住宿,可是大部分单位差旅费没有提高。一般来讲,不鼓励记者跨地区采访。理由是驻站可以分担。不少媒体采取业绩综合考核分配,每条稿件可以计算出报酬,有领导认为此报酬包括了差旅费在内的费用给付。有争论的不仅是传统的差旅费,过去没有的私家车公用,路桥费等,都没有可参照的标准。天津日报的记者如赴蓟县采访,当日返回,夏利汽车,需要过路费70元,燃料费90元。业绩综合考核B级20分,共计150元。得不偿失。因此局域内采访也在减少。
对于那些定位全国的大报大台,外埠采访是常态,然而真正需要差旅费保证的采访是那些需要适当隐身的批评性报道的采访,在总体业务中占比不高。基本上得到保证。大部分正面报道,即使是地区跨度很大,差旅费也自有来路。记者,媒体老板也都乐享其成,若无其事。只要核算了,没什么人还会为此喋喋不休。
以上是说媒体人差旅费涉及的媒体人越来越少。
超两成媒体压根没有出差补贴!

27.27%的人表示出差补贴在100-200元区间内,200-300元占比25%,100元以内11.36%,300-500元12.5%,每日出差补贴不设上限的占3.41%,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出差补贴的媒体单位也有20.45%。

翻阅数据发现,中国产经新闻、华夏时报、海南日报等媒体记者表示“出差没有补贴”,而那位称出差补贴不设上限的记者,没有透露自己是哪家单位的。真的有这样的媒体吗?

此外,超过八成的记者表示自己的出差补贴近年来没有上涨或上涨很少。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传统媒体衰落、利润剧降必然导致的现象。

据了解,天津某媒体单位一律不报差旅费,目前做深度调查的部门鲜有出差的记者。而在所谓纸媒黄金时代,记者的食宿交通标准普遍较高。

现阶段的条件,快捷酒店是记者出差的首选,有条件住4-5星级酒店的记者很少很少。据蓝媒汇了解,境外媒体多“土豪”,其记者多住五星级酒店。

部分媒体个别案例:

单位名称

标准(每日)

有无上涨

酒店类型

报社有无特殊规定

人民日报 甲

200-300元

快捷酒店

人民日报 乙

100-200元

快捷酒店

央视

100-200元

1-3星级

凡报销必须刷公务卡,小票、明细、发票都要,名称一致,明细要盖财务章

21世纪经济报道

300-500元

有,但是很少

快捷酒店

交通住宿一共400,吃饭一天50。北上广深300的只有快捷酒店吧?

腾讯新闻

300-500元

有,但是很少

4-5星级

华夏时报 甲

300-500元

1-3星级

当地有万达酒店要住万达的,可一次也没住过。

华夏时报 乙

0元

快捷酒店

出差中途不得临时延长天数,超过出差报批上预定的归期后产生的费用全部自己买单

中新社

200-300元

有,但是很少

没有固定,快捷和星级都有,看工作环境

澎湃新闻 甲

300-500元

1-3星级

南方都市报

100元以内

快捷酒店

新京报

200-300元

1-3星级

交通费每天才五十元,根本不够。

财经

200-300元

1-3星级

北京青年报

300-500元

快捷酒店

大河报

100-200元

快捷酒店

贵阳日报

200-300元

1-3星级

看天下

0元

300元内

记者眼中的奇葩规定:
*刷公务卡,要刷卡小票。

*按小时计算全天或半天补贴。

*报销必须用机打发票,打《民主与法制》社,没有书名号不报销(很多地方打不出来),每天餐费80,超过80的票不给报销。所以每次吃100+的也都开79。
*稿子不发不报销,吃饭打的不报销。
*打车费不报销,餐饮不报销。

*两个男的出差必须一屋。

*开私家车去外地出差,百公里按照8升报油费。超出部分自理。
*补贴好像是几十块,好像包括饭费60,住宿貌似200来块,如果超出很难报,需要再打报告貌似。反正是经常要自己补贴,北京上海等地方消费都高,200的快捷都不好找。在北京住过二环新华社附近的锦江之星,挺乱的,有人半夜在楼道大呼强奸杀人救命,还有人半夜敲门。

*即使都是同性,也都是不同的两个房间。

*报销必须打流水单。

*出差中途不得临时延长天数,超过出差报批上预定的归期后产生的费用全部自己买单。

*凡报销必须刷公务卡,小票、明细、发票都要,名称一致,明细要盖财务章。

*单位原则是不出钱,无其他奇葩规定。
*pos机打的票报销,实报实销让少花钱,你见过吗?

*只能坐高铁二等座及以下的交通工具方能报销。

不能不说媒体人差旅费的话题也涉及行业弊病。
当媒体采访之于最后新闻作品没有悬念时,甚至无需采访直接使用或者必须使用新闻源信息时,甚至基本就是软广告时,记者到不到位就无所谓了。这样,由新闻源发布者承担采访所需差旅费用成为普遍的存在,这在行内不是避讳的话题。
现在我们在谈媒体人差旅费长期不变的问题时,也应该谈媒体人有谁没接过“红包”?表面上的异地采访,实际上的旅游,外加不菲的打赏,就是没有差旅费,你好意思提吗?

传统媒体露出颓势其实不是最近的事。大多数平媒,特别是都市报已经到了过山车的顶部,就差那一泻千里的时刻。媒体人收入肯定会随之进入可预期的下滑。这时媒体人的差旅费问题就呈现出来了。从已公开的数据看,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的经营状态已经不容老总们去听什么涨出差补助的话了。不少报社已经“合闸”。苦了那些投入事业,又失变通的媒体人,他们还在自己垫钱,为老东家粘糊那四处破绽的旧灯笼。

媒体人差旅费低标准并数十年不变的话题,是一个伪话题。不是说它根本不存在,而是说,它涉及不到大多数媒体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