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的演变,基本可以说明隶书和楷书起源于行草

汉子的最早阶段为大篆,这是没有争议的。

口字的大小篆写法,也基本一致,即三笔围写法。这种三笔围的写法,可以从口字弧最下面,绝大多数粗细不一致,说明是接笔。

大篆之后,先有草书,还是先有隶书,这是有争议的。隶书发展至什么模样,就可以证明,其来源。我们找两个,汉代的口字。

汉 · 走马楼前汉简

汉 · 孔家坡前汉简

汉 《孔家坡前汉简》的口字,很是清晰,也是三笔围,不同的是第一笔弧,变成了一个竖。

口字的资料比较少,我们看可字。可字的草化,基本可以说明口字的简省规律,也可以说明,隶书来源于草书。

秦 · 郭店楚简-老子

《秦 · 郭店楚简-老子》的这个草书,只是笔画草化,结构有篆书痕迹,尤其是口字。

秦 · 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

《秦 · 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这个草字,如果你仔细看,它的口也是三笔围,没有变化。

不同的是,口字的第一笔,变成非常短的弧。这为草书省略这一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篆书已经开始草化的证据,如果我们不看这先点的一点,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草书。也就是说,先秦时代,可字就开始了草化。

汉 · 东牌楼后汉简

《汉 · 东牌楼后汉简》这个可,有隶书的萌芽,一竖的钩的味道了,更是横势,但这也是草书。尤其这个口,虽然也是三面围,但顺序已经是草书或者说行书。

汉 · 走马楼前汉简

我们再看《汉 · 走马楼前汉简》这个可,一竖有了隶书的味道,但它是竖势,绝不是草书字,由此可知,这是草化后的可字隶变。

汉 · 虎溪山前汉简

《汉 · 虎溪山前汉简》更说明问题,第一个可以看出,这个可字,先写的口和竖,最后写的一横。第二个可,口字完全被横折撇带过了。这两个字,没有隶书的影子,很显然传承于篆书。

如果我们省略一竖,就和今草一模一样啊。

可字的一竖,含在口字中的《秦 · 睡虎地秦简-秦律杂抄》如果向前移动这一竖,根据篆书,将第二笔和口字上面一横再连在一起一竖改环,就是《汉 · 马圈湾前汉简》中的另一种可字。

汉 · 马圈湾前汉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