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可以骑着干农活的木马
当工业文明渗透了城市每个角落
当商业经济大潮席卷了生活每个细节
当我们对五颜六色的视觉轰炸终于感到疲惫
一辆咯吱作响的独轮车
一个笨重的石磨
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来自乡野的温情
那青天白云笼罩下的田野
那些被摩挲出肌肤光泽的老物什
瞬间将我们的感动
尽情泼洒到大地的沟沟坎坎里
今日老物件——秧马
秧马,又称秧船或秧凳,是水稻拔秧移栽时乘坐的器具。
秧马大约出现于北宋中期,最初是由家用四足凳演化而来,基本结构是在四足凳下加一块稍大的两端翘起的滑板,因为有四条腿,使用的姿势好似在骑马,又是在秧田中使用,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为“秧马”。秧马的使用方法:操作者坐在秧马上,略前倾,两脚在泥中稍微用力一蹬,秧马就可前后滑行。
据史料记载,苏轼于元丰年间谪居黄州,在武昌的畦田里“见农夫皆骑秧马”,这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仔细观察发现,秧马“以榆枣为腹”(易滑行),“以揪梧为背”(体轻),首尾翘起,中间凹进,形似小船,农民骑在秧马上拔秧,“雀跃于泥中”,“日行千畦”。拔秧时轻快自如,没有猫腰弓背的劳苦。秧马的另一作用是“系束其首以缚秧”,就是把束草放在前头用来捆扎秧苗,极为便利。苏轼对秧马大加赞赏,每到一地即宣传推广。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南下途经庐陵(今江西泰和),遇见《禾谱》撰者曾安止。苏轼遂作《秧马歌》相赠。该诗对秧马的形制及作用作了详细描述。后人还将《秧马歌》刻成石碑(现藏于泰和县博物馆),使其流传久远。
自秧马出现后,历代文献多有记述。元代《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清钦定《授时通考》等著名农书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予以介绍。至今,秧马在一些农村仍在使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