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聊聊锡伯族与历史上的锡伯国
锡伯族与锡伯国
一、锡伯族
锡伯族(英文:Sibe people )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是由鲜卑遗留的一支发展而来。 其族名本是锡伯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写“Sibe”。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 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
锡伯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一般认为锡伯族名是以锡伯族长期活动的地区命名的。
(1)起源
关于锡伯族的族源,占主流的是鲜卑说,女真说 ,持女真说的学者还具体指出锡伯族源于女真瓜尔佳氏苏完部,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锡伯族最早起源于高车人色古尔氏,发源于贝加尔湖南部的苏古尔湖,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远征高车后,始迁嫩江流域。
(2)古锡伯国
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从金天辅六年(1122年)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双阳锡伯国共存在466年。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女真部被金廷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锡伯部强盛时,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皆为其领地。”所谓海西四部,即扈伦四部(叶赫、辉发、哈达、乌拉),就是锡伯国(扈伦国)。
(3)金元时期
12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在统一东北过程中,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军,不少人逃入人烟稀少的森林,成为后来史称“林中百姓”的一部分。战争中,洮儿河、绰尔河流域锡伯人部族的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不少农业用地被辟为草原牧地。元代,泰州等地的锡伯人回到绰尔河、洮儿河流域,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属辽阳省管辖。
(4)明清时期
明末,兀良哈三卫蒙古大部南迁,科尔沁部扩张到兀良哈三卫地区,洮儿河、绰尔河等地区为其控制,自此,锡伯人又处在了科尔沁蒙古人统治之下。
明末,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尔沁部联合锡伯、叶赫、哈达、乌喇、辉发、卦尔察、朱舍里、讷殷8部,以抗击努尔哈赤,结果九部联军败绩,史称“九部之战”。此后,努尔哈赤用安抚手段,对主动归服者赐予“佛满洲”(佛,满语意旧)之称,与满洲人一视同仁。不少锡伯贵族投奔努尔哈赤,即历史上的“锡伯满洲”,其中有的被授以官职,被称为“锡伯世管佐领”。九部之战后,努尔哈赤根据盟旗制度将科尔沁蒙古人分为十旗,锡伯人被编入科尔沁蒙古十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蒙古将锡伯、卦尔察、达斡尔等14458丁口“进献”给清政府。自此,锡伯人等族被称为“伊彻满洲”(伊彻,满语意新)。
二、锡伯国
锡伯国是建立在中国东北吉林长春地区的地方小型政权,是金朝的封国,建立于金天辅六年(1122)至明万历十六年(1588),双阳锡伯国共存在466年。锡伯四部中,其中一部投辽,有两部回到嫩江中下游,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降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室韦部被金军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
锡伯国的古城旧址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现存遗址为太平镇长山村长山小学正南500米处的南城子遗址以及东山遗址均属于属于一个叫做锡伯国的部落。而在800年前,锡伯国的王城,就建在双阳河东岸的高山上。锡伯王曾在高山上的点将台前设下擂台,为柳叶公主比武招亲。据史料记载,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期间共历466年。
锡伯部强盛时,永吉、磐石、桦甸、伊通以及长春、吉林两市的边缘地带,皆为其领地。
金天辅二年(1118),金兵占黄龙府后,又迁大批女真人驻扎在黄龙府。这时,“娄室请曰‘黄龙一都会且僻远,苟有变则邻部相扇而起,请以所部屯守’,太祖然之,乃合诸路谋克,命娄室为万户,守黄龙府”。就这样,才有了驻守在黄龙府的完颜娄室万户侯。
就在完颜娄室成为万户侯的前一年,也就是金天辅元年(1117年),原在辽统治下的锡伯四部大黄头室韦、小黄头室韦、涅剌拏古部、突吕不室韦部及渤海兵民投降于金。
金天辅六年(1122年),金统治者对已经降服的锡伯先民各部并不放心,决定派出二员大将完颜昂、完颜稍喝率领四千金兵,押送锡伯四部及一部渤海兵民到金内陆,以便监管利用。
迁徙锡伯四部和一部渤海兵民,是金太祖十分重视的大事,既要考虑到分散各处诸部的集结,还要考虑数千户数万人及数万牲畜从泰州锡伯绰尔城到金内陆,沿途需横渡嫩江、松花江等诸多问题。同时,吴克尧从金太祖的圣谕推断出,迁徙时间被定为冬季,江河结冰,以免去摆渡备舟之烦。
于是,1122年的冬季,数万人及数万牲畜,在金军的押送下,冒着严寒,浩浩荡荡开往金内陆。然而,押送途中,金军对这些降人却百般虐待。原本就背井离乡的降人,渐渐开始反叛,其中大黄头室韦部逃到新疆建立投考西辽耶律大石麾下。而涅剌拏古部和突吕部室韦部“怨叛”后,由于金军“法令”不予讨袭,所以很快又重返原居地。为免遭金军镇压,并“避契丹讳,遂称黄头女直”。
三个锡伯部落叛逃后,金军只得集中力量看押住小黄头室韦部和渤海兵民。金朝统治者将一部分小黄头室韦部兵民安置在通河,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到雅挞澜水(今双阳河)流域。
当年雅挞澜水女真部迁徙辽阳之南后,在东山上留有的木栅栏城一直闲置无人问津。因此,当小黄头室韦主部迁徙至此后,便利用原有房舍,在双阳东山建立了锡伯国。
后来锡伯国都城被金军围攻两年,后金太宗即位,大赦中外,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双阳锡伯国正值建立初期,也因此得到金朝的扶持,度过了困难时期,得以不断发展。然而,金人却利用锡伯人英勇善战、不畏生死的特点,让他们充当前驱的“硬军”。按当时规定,战争时所缴获的敌方物品锡伯人可以与金军一同分享,但是到后来,分给硬军的东西却越来越少,引起了锡伯国人的愤怒。而同时,如若在战争中死亡,硬军的家人要想拿回亲人尸体,还要交一半钱。在这种牺牲不断、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的情况下,锡伯国人奋起“反叛”。这件“反叛”战事被记录在洪皓的《松漠纪闻》中,“天会十一年遂叛。”文中记载,金军曾有一次试图进攻锡伯国人,但是被打退,死伤众多,就不再向上进攻,而是守在山下围困。围困两年以后,山上弹尽粮绝,锡伯国人再次投降金军。
金朝初期,因为主要精力都在战场上,所以统治者对复叛者有政策,逃回来投诚的,一概既往不咎。于是,锡伯国人得以继续在此生活。
双阳锡伯国国主小黄头室韦部金代姓氏为古里甲氏。到元代,该姓氏音转为瓜勒察氏或卦勒察氏。至明代,该姓氏音转为瓜尔佳氏。
锡伯国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退。
本帖内容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