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陶魂│封伟民“以画入陶”全新的格调和意义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专栏
封伟民以美术“较真”工艺
以绘画“较劲”色釉
这个过程要经历长期的广耕博种
“以画入陶”作为石湾陶塑
千百多年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尝试、新课题
对丰富石湾陶塑的表现手段具有重大意义
撰文:高世现
目前来看,也不少陶艺家走“以画入陶”的创作路子,塑造岀的石湾公仔具有“立体的中国画”的美感。相对来说,他们“以画入陶”多体现在形塑之上,也就是说以雕塑刀为笔者居多。
陶中有画,画融陶中,这才是平面与立体的“画陶合一”,我想。我在封伟民的《金秋暖阳》和《守望》找到了这种感觉。初见《金秋暖阳》,那民国女子一筒修长曳地的旗袍,跳出衣服纹理与皱褶之间的关系,保持绘画与视觉的开放关系,然后那旗袍上的花纹就是封伟民直接画上去的,封伟民敢于去繁返简,然后在其平面上大作文章。而今天我们急欲将名家的艺术陶塑与工艺美术划清界线,进而上升到学术的高度时,美学领域的基本问题无法回避。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 “物”与“我”的关系,“物为我用,以我为主”,封伟民敢于让精雕细琢的石湾陶塑“卸妆”,复归于朴之后,但他仍未止于此,尝试将国画、版画、剪纸等杂揉于现代陶艺之中,开启了集多种艺术样式与一炉的探索。
封伟民的《金秋暖阳》我强烈感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的不断的超越突破自己,在否定之否定中呈螺旋式上升发展。什么继承,什么创新,不外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具体到石湾陶塑领域,物质归属于材料、工艺、经验技巧等范畴;而精神则归属于阅历、美学和思想的范畴。市场经济决定了工艺美术行业一招鲜吃遍天的特征,关于物质与精神孰重孰轻这样的话题自然是少有人关注的。而艺术创新之难,难在不断否定自我而又重塑自我,难在艺术作品不仅是炼金成液和弃滓存精,更需要曲尽蹈虚和高明深远。封伟民的《金秋暖阳》直接与画作的境界、 意韵、气魄关联起来,将繁花画满旗袍而不觉其密,穿在其身更不觉轻浮艳俗的样子,明明是洗净铅华,哪有半分俗不可耐的样子,这样紧身的旗袍,这样浓艳的旗袍,却裹不住花样年华特有的轮廓。封伟民放任繁花在其表争妍斗艳,这分明又是文学中的“烘托”效果,这一袭旗袍已经将女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既有委婉含蓄的一面,又有性感风情的一面,散发着浓郁的古典韵味,带着浓浓的中国风,在传统与现代中自在游走,在古典与时尚中创造奇迹。封伟民为什么在旗袍上画满繁花,因为那些大朵大朵的鲜花簇拥着旗袍女子,才如众星捧月般地夺目耀眼。封伟民的以画入陶,既拓宽了绘画的边界,也拉大了陶塑的美学空间,形式高于立体,而内容大于平面,为其在当代石湾陶艺研究领域开辟出一个极具个人属性特征的审美空间。
而《守望》的构图则是以剪纸入画,封伟民直接将剪纸画入女子的塑身,以达到旗袍半透明的效果。通常旗袍的内敛是遮蔽,从领口一直遮蔽到踝骨;旗袍也张扬,旗袍的张扬不是暴露,却是泄露,春光乍泄,一条岔从脚踝裁开到腰杆。从气质、感情、美学上,封伟民以美术“较真”工艺,以绘画“较劲”色釉,这个过程要经历长期的广耕博种,“以画入陶”作为石湾陶塑千百多年以来出现的一个新尝试、新课题,对丰富石湾陶塑的表现手段具有重大意义。
《守望》画绘之工,亦为妙矣。《守望》的头发是概括的大块面,脸部的表情也不再苛求细节的惟妙惟肖,而是以中国写意画式的寥寥几笔塑造神韵,所以她清澈、光亮、温暖、坚实。所以封伟民的创作,具有更加纯正地道的当代艺术品质,相对大多数仍然深陷于写实表现主义泥淖中的陶艺家,封伟民已摆脱了形式的羁绊,进入了自由之境。
多年前,我曾撰文这么说过:无疑,封伟民这是如何的胆大包天,将平面绘画转化为泥水火的三维语言系统,在浓度、温度和时间的作用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创作灵感的实践,诚然,泥陶上作画,比瓷画更难,而在图案上又结合佛山剪纸,在如此多艺术的诉求,封伟民以触摸和延续中国传统文脉为起点,以延续中国传统文脉为基础,从而使“石湾公仔”具有更本质、更恒定、更核心的画面感和文学性,才可能具有长久鲜活的生命力。
我想,“以画入陶”的难点在于,对于陶塑本身,得化繁为简预留可画之处,而这个过程更多地是一个剥离的过程,应该剥离掉所有与画面无关的东西。就这样,他的陶塑作品不仅舍弃了细节而且抛弃了形式,对传统审美是极其危险的。而对于绘画本身,则变纸绢为陶泥,变颜色为釉彩,亦即色彩、质感、笔触和空间等视觉语言一下子都发生了变化,仿佛这些独立的绘画元素,是自己从陶土上长出来的一样,那么自然才行。
封伟民这种打通陶塑与绘画界限,将陶塑立体形象与绘画视觉艺术交融的“通感创作方式”,我以为是封伟民的特色和独创。在空间维度上,陶泥、轴彩等是有限度的,在时间维度上,它可以是漫长的,但更是通过心领神会的瞬间迸发。封伟民在陶塑上有效的局部绘画,是他这些年追求艺术变奏的有益尝试。
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韩静霆:真正的封伟民,岩石下奔腾着炽烈的岩浆,内心涌动着追求和激情!是的。石湾独一无二的泥土,是天地赋予封伟民的生命馈赠。他落生在这陶塑工艺王国里,姗姗学步就行走在“公仔”的簇拥之下。接过石湾陶艺传统的衣钵,是他的宿命。幸运地是封伟民成就在这一个开放的大时代,他不肯把创作变成一种工艺生产流程。在熙熙攘攘的人们之中,他平静而泰然地把学习和借鉴遍涉中外,特别吸吮着世界雕塑乃至中国画、民间木板年画、汉砖、书艺和瓷艺的营养,作品迭出新意,这才能在陶艺之林,走进国家级工艺大师的行列。
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杨小彦:封伟民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与传统的石湾公仔相比有明显的进步。在对泥性的执着上,有着不凡的眼光,细节要让位于泥质的张扬,在形塑方面,造型也依泥性的韵律而成块面行走,以增加一种体积感,从而创造了一种特有的雕塑风格,用以增强作品的独立性。石湾公仔必将有全新的未来,这是封伟民给我的信心。
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贾德江:封伟民走的是一条以人文精神为取向的、以塑造技巧为中心的雕塑道路。他不断深化的人文之思在“人的主题”与“写意雕塑”这两者交汇的空间里创造出来的成果,为中国本土雕塑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做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
文艺批评家、佛山市文联主席杨凡周:封伟民借鉴现代艺术手法,使作品获得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多种解读和阐释,从而达到内涵丰富、以简胜繁的效果。封伟民打算在今后几年创作一批真正体现现代艺术精神的作品。作为以陶艺为生的职业艺术家,封伟民认为自己不会全搬现代艺术,而是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得平衡:“我是在传统里面进行创新,这要把握好一个度,我一直认为我是在走钢丝,一边是传统,一边是现代,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 有了对陶艺作品的五个要求——型、神、泥、釉、火,作品才臻至完美;
◎艺术的创新要有一种全新的思路、有自己的独立体系、有一套理论支撑、有强烈的个人符号,然后有全新的视觉形象,开前人所未有,盛陶艺之传承,更凝聚了陶艺家的创作理念及人文思想,这种创新,才叫真正创新;
◎保持艺术家的敏感,更能透视事物的本质;
◎没有比对着泥巴更诚实的时候了。
陶艺作品欣赏
➤ 《夏至》 封伟民
➤ 《金秋暖阳》 封伟民
➤ 《花月春风》 封伟民
➤ 《且向花间留晚照》 封伟民
文字:高世现
出品:文化参考报
图片:作者,不可商用
排版:高世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