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县级博物馆“活”起来?
提要
让博物馆文物活起来,是对文物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们文博人努力的方向。作为县级博物馆,我们通过分析现状、引进培养人才、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促使我们博物馆、文物、文博人都“活”的精彩!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强调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就要求文物系统要在坚持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穿过飞逝的时间,用静态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讲述曾经发生的故事。作为文物的聚集地,博物馆自然成为一个沉淀和展示历史的最好舞台”。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科技、新理念的引入,博物馆的人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满足公众需求,让文物“活”起来,才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长远之路。
作为县级博物馆,我们又该如何让自己及馆属文物“活”起来呢?
针对这个课题我学习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查阅各类资料,汲取与借鉴,终于理出了头绪,下面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当前县级博物馆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更多的是“半路出家”。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较为复杂,
一是由博物馆的性质决定的,县级博物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实行免费开放前,很多人将博物馆看成是“养老”的单位,因各种关系进入博物馆吃清闲饭的人为数不少。随着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客流增加,对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的要求也相对提高,需要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队伍时,但因编制问题难以进人。
二是部分中青年职工认为博物馆工作枯燥无味,对此专业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不强。而且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进入博物馆,其学历较低,知识水平有限,更谈不上知识结构的合理。尽管不少人通过自考、函授等方式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但其所修专业与文物考古专业不对口,实际工作用不上。
三是县级博物馆的待遇偏低,对人才没有吸引力。大多数县级博物馆是差额单位,财政支付职工60% 工资,剩余由本单位承担。然而大多数县级博物馆门票都是免费的,来馆游客以当地人居多,由于展厅小、陈列单一,即使外地游客来馆需要讲解的也很少,每年收取的讲解费不到万元。工资勉强维持,福利更是一种奢望。
同时受职称评定限制,大部分县级博物馆没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也不是很多,正如我们博物馆,高级职称没有,中级职称只有两个,其他都是初级职称。所以说,县级博物馆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从而导致博物馆活的很艰难。
县级博物馆存在馆藏文物数量参差不齐,陈列经费有限,展馆小、展品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知识结构不合理,人的主观作用与观众的需求有差距,出现展陈、运营千馆一面的现象。
从而制约了博物馆活起来。
就我馆而言,展厅陈列主要以化石为主。目前陈列着两具古动物化石骨架,辅助陈列了17件古动、生物相关化石。
为了丰富展品内容,想增添其他陈列,但目前只有一个展厅,而且面积小,根本容纳不了。有意愿增加展厅,然而经费有限,很难实现。
县级博物馆库房保存条件有限,藏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因为缺乏专业人才,不能得到及时修复。有些博物馆对藏品“家底”、“账目”不清,致使大量藏品“长眠”库房。
就我馆而言,馆藏文物有几千件,但目前只有一个展厅,只能陈列19件文物。部分文物需要修复维护,但缺乏专业人才,无法及时修复。
这些都是制约博物馆、文物活起来的关键因素。那么针对如上问题,我们如何应对呢?
县级博物馆的人才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引进。
一是面向社会招聘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如:讲解员)。
为了扩充旬邑县讲解人才,今年县政府面向社会,通过层层选拔,最终招聘了14名讲解员。我馆分配到四个实习名额,新进的四名讲解员,适时缓解了我馆讲解人才缺乏的窘境。
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讲解员是博物馆的名片,是连接展览信息和观众认知程度的桥梁。观众对知识的渴求,也对讲解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博物馆更需要学习型、研究型的讲解员。所以对讲解员的培训尤为重要。
对于讲解,我认为,现在观众对讲解的评价或认可,不是凭我们的讲解词撰写的有多么深奥,多么高大上,从而体现出讲解员知识的渊博。
而恰恰相反,我们的讲解要通俗易懂、口语化,更贴近观众,让我们的讲解滋润到观众的心里去。
看似一篇简单的讲解词,其实需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挖掘、研究、整理,反复琢磨才能形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次讲解十分钟、二十分钟或三十分钟的内容,可能需要我们花费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去学习、研究,最后才整理出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讲解材料。
只有自己撰写的,我们才能驾驭它,否则,只能是“背书式”、“填鸭式”的讲解。不会被观众所接受。
为了提升讲解服务的整体质量,今年我馆邀请省级专业指导老师,分别从导游工作的服务意识和技巧、导游安全服务工作、定点讲解工作及政务接待细节与技巧等方面给讲解员传经送宝、指点迷津。另外我馆每周举办“讲解大练兵”活动。
每周一开完例会宣教部组织讲解员,对馆辖内的古象犀牛化石馆、明代文庙、北宋泰塔、县情等进行讲解。通过讲解员大练兵,讲解员的窗口作用被大家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讲解员的品牌意识,更是注重了以后讲解的学术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除此之外我馆每个季度组织开展一次“讲解业务大考核”活动。 考核景点包括泰塔、文庙、古象犀牛化石馆。办公室给每个讲解员分发一张优秀讲解员评分标准参考表和优缺点记录表,用来记录讲解员各自的特长与不足,在讲解员开始景点解说前,办公室为每个讲解员拍摄一段讲解视频以进行现场环境模拟,在讲解结束后,考核小组对每位讲解员的讲解进行点评,讲解员根据点评记录自己讲解的优缺点,同时自己回放视频录像,查漏补缺。
最后,办公室将讲解员的讲解视频和优缺点记录表收集整理,为每位讲解员建立一个“讲解成长档案”。
通过此活动,充分展示了我馆讲解员队伍的整体风貌和业务水平,搭建起了讲解员交流学习的平台,严格的点评和细致的测评有利于提升讲解员业务能力和接待服务水平。
三是重点培养懂博物考古、懂陈列艺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
县级博物馆要办好一个陈列展览,首先必须具有相当数量、质量的文物和基本的建筑陈列设施。但一个博物馆作用的大小,事业的兴衰,仅靠这些物质条件还不够,主要还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文物本身是静物,是一本没有文字、没有语音的词库,只有靠博物馆的专业人才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科技化的手段去认识、解读,转化为活生生的教材,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运用。
因此,县级博物馆必须要有懂博物考古、懂陈列艺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才能推动县级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由于县级博物馆很难招聘到本专业人才,那么我们可以从本单位推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有一技之长的年青人重点培养,在馆内或送出去从博物考古、陈列艺术、文物研究等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强化培训。
我们馆为了提高职工业务能力,培养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一直坚持开展业务练兵活动,馆内进行专题辅导和培训。并且馆领导要求每位干部职工在坚持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业务学习。
学习内容包括:旬邑风土人情、豳邑八景、旬邑古代名人诗词……各朝各代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展厅陈列、文物管理等方面,要求每位同志领取相关任务,利用时间学习和钻研,并将学习成效在每周一的例会上,以PPT的形式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通过“微课堂”活动,我们分享学习经验、学习心得,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我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理论水平大大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成效也显著提升。
我馆职工今年在省文物局汉唐网发表信息60余篇,在市文物旅游局网站发表信息20余篇,在县级报刊、网站发表文章20余篇。如此我们真正做到人的活力带动博物馆、文物都活了起来!
除了人才,县级博物馆还要重视陈列内容。
陈展要有主题,有创新。作为县级博物馆,受地域环境的影响,陈展内容、科技化手段、参观人数虽然不能和大中城市博物馆相比,但是有地方文化底蕴支撑办展特色也能做出好的展览 。从而也能避免千馆一面的现象。
其实旬邑大象犀牛化石馆的主题就非常鲜明,以古动物、古生物化石为主,取名为“我从远古走来”,我们用第一人称、以豳豳的身份向人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春节,我馆就开展过“我从远古走来”系列活动。我馆以儒家文化陈列为主题的明代文庙,更富地域特色。
为弘扬传统文化,品味国学经典,让孩子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年11月份,我馆联合旬邑县逸夫小学在明代文庙前共同举办了“国学知识竞赛活动”,共有四十名选手参赛。
此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学习国学知识的热情,在丰富有趣的比赛中增强了孩子们的人文意识,通过此活动让博物馆的文物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学校教育,让广大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我们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
要让博物馆文物真正活起来,则需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我们需要将青少年吸引到博物馆来,让博物馆成为学校之外的第二大课堂。青少年不仅是博物馆的观众,更是文化和科学的传承与发展者。
他们的参与,使博物馆的存在更具意义。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其容纳的知识和氛围,而能让博物馆的价值得以体现,让博物馆、文物真正“活”起来的,是人。
在众多人群中,决定着未来文化和科学发展走向的,是青少年。因此,我们更应该聆听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寻找适合他们的方式,用清新活泼,充满活力、亲和力的表达“抓住”他们,这也是让博物馆“活起来”的一种有效途径。
今年暑期,我馆开展了“传承历史文化 助推文物保护”小小讲解员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为古象犀牛化石馆展厅、文庙、泰塔等景点知识,朗诵表演播音专业知识,外在形体、语音训练、用气发声、语言表达等专业训练。
培训旨在培养孩子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以及公共场合的讲话艺术。这些小小讲解员经培训后主要在展厅为游客提供义务讲解服务。
通过小小讲解员培训和实践,孩子们收获满满,该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博物馆,对文物有所认知,也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未来一代的文博意识。
这次活动得到了许多孩子和家长的支持,今年我馆招收了51名小讲解员,我相信此类活动将会得到越来越多家庭的认可与支持。
利用5.18国际博物日开展集中宣传,营造社会氛围。我馆为隆重庆祝国际博物馆日,在5月18日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
精心策划宣传方案,制作宣传展板19块,录制《文物保护法》、《大象化石形成过程》、《博物馆条例》等录音,印制《博物馆条例》、《文物保护法》、《旬邑县博物馆宣传折页》各10000份,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我馆专门购置了一批日常生活用品,开展了“有奖知识问答”、“微信扫码,掌上了解文物”等活动。
通过“5.18国际博物馆日”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群众的文物知识,提高了文物保护意识,营造了“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进一步促使我馆及文物更富活力!
关于宣传活动,我认为:举办活动旨在“精”,而不在“多”。作为县级博物馆,我们精力、财力有限,不可能每周举办一次活动,但我们可以每周策划一个活动方案,等到成熟的时候,我们每个季度至少能举办四次活动。对待每次活动我们必须花心思,下功夫,不能蜻蜓点水。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除了把观众“引”进来,我们还可以选择把文物“送”出去。
我们博物馆从四月份开始就推出了有流动博物馆之称的“宣展车”,宣展车带上制成简单、易携带的宣传展板,到县辖内各乡镇巡回展出,将文物的辐射面进一步扩大,“送”进学校、社区、乡镇集市、甚至百姓家门口——进村。
每到一处,这些宣传展板都能吸引群众和孩子们的目光,他们看、我们讲、他们问、我们答,展览给民众带来了新奇,也点燃了他们对博物馆的渴望。
这样也就拉近了民众和文物的距离,使文物真正的活起来。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普及与现代社会的蜕变,赋予了博物馆更为深刻的意义,博物馆的发展要贴合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立足于本地,结合社会实际不断创新,使之与观众的期望和需求高度契合,满足当代观众对文化历史知识的渴求。
为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些博物馆不仅在网络媒体上展现文物,还将相关内容“嵌”在二维码中,这样,观众在参观博物馆时,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相关信息拓展到手机上,以此使观众更为便捷的获取相关历史文物知识。
我馆也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美篇、“豳豳”二维码等将博物馆、文物信息推向大众,促使我们馆“活”的精彩!
让文物活起来,是让过去的物品穿越时间的间隔与现代相连,让观众从文物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力量,甚至与现代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古人通过文物将他们的思想智慧传递给我们现代人,而我们也要通过讲述文物故事抒发出古人的情怀。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陈列和历史背景介绍就能实现的。
只有感受到了文化的智慧和了解古人的世界观,才能体现文物的价值,让文物真正的活起来。
让文物活起来,这个“活”意在苏醒;
让文博人活起来,这个“活”旨在活力;
让博物馆活起来,这个“活”目的让博物馆的事业红红火火!
文物要活起来,首先博物馆得活起来,而博物馆能否活起来,取决于我们文博人。“人定胜天”,我坚信:只要我们文博人永远活力四射,一定能促使文物“活”起来!进而促使博物馆事业也“火”起来!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发挥县级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 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谷城县博物馆 李广安
《论县级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让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提升座谈会综述》;
《博物馆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进而让博物馆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