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办学目标小议
我曾从事过小学语文、数学、体育、音乐、思品等学科的教学,当过教研组长以至教导主任、校长,又从事小学教学研究数十年。我认为,要办好一所小学,首先要花大力气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构建让学生实践、发现自我的平台,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长为一个个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少年。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在不同的教育工作岗位上,我们必须把它具体化,使之能够结合实际指导我们的工作。以上的办学目标,正是小学教学工作落实教育方针的指导思想。下面就我的经验谈谈我的理解: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小学教育是人开始接受人类文明,完成社会化的开始,是启蒙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而言,进入学校,首先对他们造成影响的是直观形象的校园。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就是结合他们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实施教育。这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应该包括:
1.整洁卫生的校园
曾有一位教育专家作报告课时例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欧美人本来公德极好,在国内不会出现挤公交车的情况,但来到北京,一样挤公交车,是北京人挤公交车的环境让他们失德了;另一个例子是,每一个到人民大会堂的人都会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会随地扔垃圾,不会随地吐痰。因为大会堂的气氛是如此神圣庄严,让人自觉地维护这种气氛,做不出有违公德的行为。这两个例子说明环境能够影响人。影响也是一种教育,只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我们就应该营造这样的环境。心理学上把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从众”。营造积极向上的整洁卫生的校园,就是要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养成讲卫生自觉维护公德的行为习惯。
2.浓郁的文化环境
学校是传播人类文明、传播知识的地方,校园不仅要整洁,而且要充满浓郁的书香气。这种书香气,既要有形式上的成份,又要有努力探索知识,以获得文化知识为荣的气氛。让每个学生,每个教职工都以获取知识为乐,让学校的每条路,每面墙都展现这样的氛围。
3.文明礼貌的校园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展现,所以文明礼貌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着手,长期一致的行动就能成为习惯。营造文明礼貌的校园,教师必须做好垂范,不能仅靠警示招贴和教师的说教。有句话说: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陶出来的。所以教师文明礼貌的举止,是营造文明礼貌校园的关键。
二、构建学生实践、发现自我的平台
关于素质教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急功近利的行政领导扯上关系后,就变成形式上的唱唱跳跳、热热闹闹。在一线的教师们不知何为素质教育,于是就有了“轰轰烈烈地宣传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的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讲,“素质”指的是人先天遗传的生理智力基础。素质教育就是要让这种生理智力基础得到开发。人脑约100亿个脑细胞,这些脑细胞的功能是不同的,按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这些脑细胞在大脑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分为不同的智力中枢。每个人都有相同数量的脑细胞,都有相同的智力中枢,只是每个人智力中枢的发展情况并不同。实施素质教育,其实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开发学生不同智力中枢的潜能,发现自己在哪方面有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在现实社会中,人只需一个专长就能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为什么不让学生扬长避短,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呢?
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不同,不应该是考不考试,而应该在评价学生的方式上。仅以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的优劣是应试教育。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当个参照,但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和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素质教育。因为过程更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质所在,知道哪一个智力中枢发展较好,更有发展的空间,可以成为自己继续发展的项目,甚至是自己终生发展的目标。所以,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教育,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做到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让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我。原因很简单,学生有天赋的活动或课程,学生会学得好、做得好,就会更感兴趣,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也许这就是学生服务社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立足点。教师在学生活动中也要注意观察发现学生表现出来的天赋、优势,及时予以指导。但是,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指导的能力。学生情况各有不同,而且受到这个发展变化极快的社会的影响,教师要做到指导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以满足指导学生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是让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在班级授课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如何才能当好“导演”,如何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1.教师是个有浓厚学习兴趣的人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极块,一个对学习知识不感兴趣的人,最终会被社会淘汰。教师不仅要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更应该以自己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为学习树立榜样。因为“学生是学套出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学生接受文明熏陶,完成社会化,成为合格公民的第一步。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文明教化。哲学上讲,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是解决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内在动力问题。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解决了内在动力问题,也就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关心学生,让学生敬爱老师开始
对小学生而言,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所教的科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小学生的情感是单纯的,他们只喜欢喜欢他们的人。老师要喜欢学生,就是真正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老师上的课,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习惯的一部分,或者说,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习惯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按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人的行为习惯是在学生学会语言和简单动作的同时,在家庭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学生的家庭情况各有不同,特别是在目前家庭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家庭中未成年成员与成年人比例明显呈成人多,未成年成员少的情况,成年人在爱的名义下娇惯未成年人,造成未成年人行为习惯不良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带来了不利影响。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全面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形成家庭与学校联合培养的模式是极其有效的途径。
老师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的情况及家庭情况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学习习惯是行为习惯在学习上的表现。行为习惯的养成又源于家庭。学生的家长并不是教育的专家,所以教师在分析学生情况后,必须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积极配合,让家长和老师形成一致的要求,在学生活动的两个主要场所——学校和家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注重学习惯的培养,家庭注重学生生活习惯和做事习惯的培养。同时,老师要多给家长建议,毕竟老师是专攻教育的。
五、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如前所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不同的智力中枢,每个人每个中枢的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存在获取知识的方法各有不同,作为启蒙者的小学教师就必须能够了解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指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这也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内容之一。
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教师不会学,如何指导学生学?而且,教师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生更是一个个独特个体,教师自己的学习经验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努力做到能区分每个学生的情况,能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
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人文素养”
“一定人文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了六年的小学教育后,能把学到的东西内化成自己为人处事的规范行为总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与人合作共事。在学习上,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入到“我要学”的状态。
我总以为,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地方,如果培养出的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那么,这个学校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上述办学目标,在学校的具体落实过程中还有诸多相关的问题要解决。但这一切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有一支明白办学目标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上所述的每一个方面,都要求教师是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的适应受社会变化影响的学生的发展要求。
小学教师是启蒙者,对学生的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就必须有一个制度,保障小学教师队伍永远是一支学习型的高素质的队伍,不然一切国家、民族发展的理想都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