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操作——肌肉注射相关知识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
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彩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1、臀大肌注射定位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
【2】连线法:
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a 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 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3、股外侧肌注射定位
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
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房,再左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谢即有活性,就不需进入肝脏就能直接到全身。
1、携用物至床旁,进行三查七对,向病员作好解释,解除顾虑,以取得合作。
2、准备好注射器,抽吸药液(同皮内注射法)。从安瓿内吸药液法: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划一痕,用碘洁露棉签消毒颈部,折断安瓿,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的液面下,左手食、中指增值住安瓿,拇、无名和小指握住针筒,右手拇、食和中指持活塞,吸净药液。
3、消毒皮肤:同皮内注射法。从棉签缸或棉签纸袋内取出棉签两根,夹于左手小指,再从小指里取出一根蘸碘酊消毒皮肤(直径大于5厘米)后,夹于左手无名指。
4、左手拇、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进针约为2.5-3cm,消瘦者和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以左手小指中的干棉签按压针眼处的同时快速拔针。
6、观察反应。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衔接处折断。万一针头折断,应保持局部与肢体不动,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全部埋入肌肉,需请外科医生手术取出。
2、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3、两种药液同量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在不同部位注射。
4、根据药液的量、粘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5、避免在瘢痕、硬结、发炎、皮肤病及旧针眼处注射。淤血及血肿部位亦不能进行注射。
6、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7、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8、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儿科肌肉注射护理注意事项:
婴幼儿用药的顺序是:先口服,再静脉用药,最后是肌内注射。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热敷或艾条促其吸收。
附:小儿臀部肌肉注射抱卧姿势
(1)新生儿期一婴儿期:抱孩子的人竖直搂抱患儿,左胳膊固定孩子的头部及腰部,右胳膊固定孩子的 屁股及腿部,使孩子的胸、腹部正面紧贴抱孩子的人的胸部。
(2)幼儿期一学龄前期:抱孩子的人 横向搂抱孩子,左胳膊固定孩子的肩部及腰部,右胳膊固定孩子的屁股及双膝,使孩子的胸、腹部紧贴抱孩子人的大腿上。
(3)孩子打针的时候能够固定好,尽量减少孩子的痛苦。
1、局灶性肌病
(1)注射性肌挛缩症:是肌肉注射引起的局灶性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病的发生与局部反复接受肌肉注射有密切关系。肌注既存在针刺创伤引起局部渗血、水肿;也存在药物的局部刺激和吸收不良的情况,这种创伤性、化学性刺激导致局部肌膜、肌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变化,进而导致骨膜增厚、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造成局部功能障碍。由于肌注部位的不同,因而可发生虎口处的手内在肌挛缩症、三角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等多种类型。其中以臀肌挛缩症最多见, 本病一般于多次局部注射后2~3年,才逐渐出现症状,对于确需反复多次肌注治疗者,应选用局部刺激性轻的药物,对局部作必要的热敷、按摩、TDP照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药液的局部离子导入法处理等,可预防及减轻本病的发生或发展。
(2)局部硬结:尤多见于长期反复进行肌肉注射的患者。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吸收困难的药液,注药深度不够,未能深达肌肉组织,而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这些因素均造成对局部的刺激而产生硬结。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应避免滥用肌注,避免或少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掌握好肌注深度,避免反复在同一注射点上注射给药。一旦硬结发生,可采用下述措施进行处理。①新鲜马玲茨箔片贴敷法:取新鲜马玲茨洗净,切箔片贴敷于硬结表面,干时即更换新的箔片,每日4~6次;②枝子红花酒局部离子导入治疗,每日1~2次;③热醋患部湿敷,每次30分钟;④TDP局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⑤硬结周围注射2%普鲁卡因2ml加地塞米松2~5mg,隔日1次,4次为1个疗程。
2、周围神经损伤
肌注时选位不正确,或因局部神经走向异常,均可造成对神经的直接损伤。注射部位过于靠近周围神经,注射刺激性较大的药液时,可因药液的渗透刺激而造成神经损伤。因臀部肌注最多,因此发生坐骨神经损伤的机会也最多,患肢运动障碍,跛行,膝踝关节屈曲无力,久病者可出现患肢肌肉萎缩,肢体变细。掌握准确的肌注部位,避免用刺激性大的药液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症,首先应停止再局部肌注,同时对局部进行红外线或电磁波照射、按摩理疗等处理,再结合全身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
3、局部感染
主要发生在注射局部清洗消毒不严的情况下,因此应强调无菌操作,因此更应注意局部的无菌消毒,最好使用先碘酊后酒精的消毒法,或者碘洁露消毒,以确保安全。一旦发生感染,除可对局部做抗炎封闭治疗外,应该积极结合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局部加用红外线照射,可加速治愈。
4、出血、断针
出血:多为注射时损伤局部血管而引起,因此注射时应注意避开表浅静脉,一旦发生穿刺针口出血,可用消毒棉签压迫局部2~3分钟,一般可以止血,多无大碍。若遇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血友病、坏血病、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其他疾病),局部压迫不能控制出血时,应静脉注射促凝剂,必要时可输全血治疗。
断针:肌注时可因患者(尤其是儿童)躁动不安,使针头扭曲而致断针;一旦发生断针,首先应使患者安静,防止患者惊恐,身体躁动而使断针移位;同时用手固定断针处皮肤,使断针近端尽量暴露于体外,并用止血钳钳夹拔出。预防本病关键在于掌握正确注射法,勿使用有裂痕、起钩秃针或弯曲的针头,进针后应使针梗尽量有1/3留在皮肤外,尽量使患者肢体安静。
5、坏死性筋膜炎
这是一种险恶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可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本病发生,是由于局部无菌技术差,致使细菌从注射口深入筋膜组织而引起筋膜感染坏死,甚至发生败血症。局部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注射深度不足未达肌层而仅在筋膜层,也是导致筋膜脶伤坏死的因素。预防本病,应着眼于无菌操作,掌握正确注药深度,使药液不致于滞留在筋膜层,同时应注意尽量少用刺激性强的药物。一旦发生坏死性筋膜炎,首先应作全身的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同时应积极彻底清除坏死的筋膜组织,防止毒素的再吸收。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