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思”与“悟”

一、新课程理念的体现 ----教材的特色

1、版式设计新颖,颇具特色,具有启发性。

爱因斯坦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新教材一改原教材刻板、抽象、单调的面孔,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亲切直观,多样性的形式展现在眼前,而且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每章节都提出了既有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解决欲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的编排模式一般为:问题情景 ----建模----应用拓展----实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对新知识都设立了相应的情景,而且形式多样化,历史跨度大,能让学生既了解到数学历史的发展又能体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应用。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学中玩,玩中学”。通过自己动手得到结论,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等。

2、新教材多源于社会,贴近生活实际。

新教材在建模和应用拓展部分,所引问题多来源于自然探索,社会生活和科学现象。

自然现象是新教材的素材来源之一,如:科学记数法,列举了太阳的半径等。“有理数加减法”列举了珠穆朗玛峰与死海的相差高度等。

社会生活是新教材的重要来源,“一元一次方程”中的销售盈亏、球赛积分、艾滋病孤儿等。“多姿多彩的图形”中的中国龙、奥运会标、奥运五环图等。“相交线与平行线”中的住房平面图,台球桌上的角等。“三角形”中的镶嵌等。这充分展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科学现象是新教材的又一素材来源,如“光的速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宇宙飞船”等科学知识为数学知识的载体,新教材还特别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3、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

新教材根据学生年龄、兴趣、爱好等特点,采取了恰当的方式展现。丰富的图片、卡通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相融合是新教材内容呈现的重要方式,强烈的感觉效果激发了学生兴趣。

通过阅读、观察、猜想、动手实践,让学生自主形成新知识是呈现内容的另一重要方式。每章节均有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贯穿于教材始终,使学生对阅读教材,学习数学消除了枯燥乏味之感,而有一种意愿甚至较喜爱的积极情感。

4、题型设计多层次化,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新教材每节作业设计分: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而且为有较强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以最大限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开启智慧潜能。“阅读与思考”为学生(包括教师)提供了更多的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数学活动”为利用数学相关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铺路搭桥,有效地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现象面面观

1、情景创设走“俏”

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追求新颖,情景化,激发兴趣,其目的与出发点很不错,但却出现了几乎每堂课都得占用大量时间创设情景而成为课堂之主角,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就忽略了。甚至有些内容本难以创设出情景,教师也要冥思苦想情景一番,其实际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这种走“俏”趋势越演越烈,这也许是教材选例上的误导,也许是教师对新理念标准的误解。

2、多媒体“滥”用。

纵观各级的新课程献课,均采用了多媒体。当然大多数课件制作新颖,设计独特,颇具匠心,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真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出现了有些课件仅是课本的翻版,纯粹是为了使用多媒体而走形式,其使用效果当然不明显。在这种指导下我们的教师也就出现了只要上课就得使用多媒体课件,好像不用它就不是新课课程,真可谓多媒体之“滥”也,真得“三思而后行”,“三试而后行。”

3、小结学生全“独立”

小结课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内容,学会“独立”未尝不可,但让他们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却是在为难学生了,这都是因为教师认为只要教师说出来就是“灌输”的结果,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的来看等,既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又不能过于刁难,教师在适时给予点拨也无妨。

三、新课程理念、新教材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体系创新”问题。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的体系,而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板块。这种创新其实质是打破了千百年形成的数学科学体系,由此编写的教材结构松散、跳跃性大,给数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可以说学生从新教材的片断知识中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在使用中出现了利用旧教材补充很多知识点来形成体系,甚至有些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借一套旧教材来进行对比学习,使其很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可见这种“体系创新”确实难以应用,难以让学生学好数学。

2、“学有价值”的思考。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很难直接断定哪些有用,哪些无用。数学发展和存在的前提,并非数学立竿见影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数学能启迪人的思维,教给人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有许多当时认为无用的数学定理,日后却成为人们应用的“家常便饭”,其使用价值远远超出人们当初的理解和想象。如果把数学直接分为“有用的”和“无用的”,那么就会损伤数学理念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会丢掉数学的精华。当然也并不能否定数学教育改革,我们不可能把全部初等数学在大学以前完成,势必有所取舍,只是希望教育改革的做法应该谨慎科学。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热浪中,在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下,对旧教材中的陈旧的缺乏时代气息的内容,不合理的编排应毫不保留地摈弃,但反过来对于它的科学的体系,严谨的结构应加以继承和发扬,新教材改革应沿着“否定----肯定----否定”的路线逐步推进。当然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为构建一种科学而现实的新课程体系而不懈努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