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怀古】永存我心的“谭拔贡”化字阁

齐心抗【疫】

△长阳芦溪村风光(远眺马鞍山)(何宏江摄)

芦溪,湖北长阳磨市镇的一个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的地形呈丘陵状,西以群山靠雄伟壮观的马鞍山,东以水库接宜都长阳县界。空中俯瞰,芦溪形似一个潜伏在水边的神龟,我的老屋就在神龟的头部,与水为邻。芦溪曾经是长阳最大的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芦溪随之更名为芦溪大队,下设15个生产小队。高坝洲库区形成后,芦溪有水域千亩,耕地2525亩。素有“鱼米之乡”和“磨市东大门”之称。

△芦溪三元冲林家古桥(李朋元摄)

△芦溪村清代贡生刘元恺的墓联,有“陆水”地名。(图片由何宏江提供)

芦溪原名“陆水”,这在村会计覃宁平先生整理的芦溪村史里面是查不到的,只有在村里何家垴的一块墓碑上的墓联上可以看到,也可以从五十年代一位刘姓会计与家人的来往信件上查到。据传,“陆水”与三国“夷陵之战”东吴名将陆逊在此隐兵进攻退登马鞍山的刘备有关。但为何演变成“芦溪”?有人说当时的笔误,也有人说芦溪沿河长满芦苇。但芦溪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因高坝洲水库水位抬升了七十多米后,再也不见充满浪漫韵味的芦苇,取而代之的是半岛与湖面。

△曾经的芦溪化字阁全貌(何宏江摄)

家乡芦溪的历史文化,特别是乡贤文人,是我从小就关注的。我从小就知道家门口的“谭拔贡”谭大勋父亲谭楚及其“化字阁”,还有我远祖何其昌“明经进士”匾(现存何家垴何士忠家),清贡生刘元恺墓等。小时候对这些有影响的清代文人的了解,只停留在乡邻们的传说层面。我读书的时候,叔父的岳父与我家是邻居,他也姓谭,常常跟我讲起“谭拔贡”的传说故事,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谭拔贡”“85岁得一娃,笑坏全长沙。”这虽然有些类似齐白石与李宗仁等老少配似的夸张,但却透露了谭大勋离开家乡异地游学、高寿、生命力与影响力大的信息。小时候,我父亲常常指着对面的化字阁,告诉我那是古时读书人刻苦读书的见证,勉励我好好读书,光宗耀祖。我小学的时候,对作文很有兴趣,很早就喜欢看小说名著,所以在学校作文成绩比较突出,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校放学集合的时候朗诵,这也无形中激励我后来坚持走文学创作道路。不仅仅是我家,芦溪的很多家庭,无不用谭楚的化字阁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好好读书,跳出农门,做栋梁之才。

△本文作者何宏江和远祖何其昌的明经进士匾(王坤摄)

小时候父亲指给我看的“化字阁”,是一座3米左右的石塔,据说是清代时的谭楚在芦溪读书时焚烧废弃文稿所用,这就激发了我对文脉与香火的诸多诗意联想。最近从长阳档案馆的地方历史文化学者向家舟先生那里得知:芦溪乡绅谭楚曾任郧阳府训导,曾参与编纂道光《长阳县志》。又从宜昌文史专家袁在平先生的文章中得知,谭楚之子谭大勋是宜都杨守敬先生的启蒙老师。谭大勋游学京华时,与其子谭启垣为友人诗集作序,说明谭氏家族书香延绵,文脉繁盛。

谭大勋,清道光乙酉(1825)拔贡,长阳清代文学家、方志学家。道光五年(1825年)以“拔贡”赴京华国子监深造,历时十余载。在京师,谭于苦苦追求中博得“候选教谕”资格。但命运不佳,仍未获得就职机会。于是,他南下江南,利用回程工夫,顺便游历。他多年后为求生计,仍回家乡长阳,在磨市古镇及邻近的宜都县以教书授徒为业,杨守敬此时便拜其为师。晚年,他回到龙泉寺办学授徒。芦溪现在还有龙泉洞,就在我家对面,不知道是不是与龙泉寺有关,有待后期考证。

向家舟先生系统梳理过长阳各地乡贤资料,对长阳各地的文人家族了解较多,并有纵横对比,他说:长阳谭氏是从明景泰年间三世祖谭经(贡生,任云南理刑)开始发迹,一直一脉相传,延续到清末第十八世谭文镃、谭文铠等“文字辈”后人,相传十几代的文化世家。长阳乃至宜昌、湖北绝无仅有,不算最轰轰烈烈,奇在一脉相传,代代出人。

△清江高坝洲水库形成初期,化字阁部分被淹没在水中。(何宏江摄)

谭楚的化字阁,因为高坝洲水库导致芦溪形成湖面,正好淹没了其三分之一,我父亲当时经常摇着他的小木船带人去欣赏水中的化字阁。当时我拍了张照片,在《三峡晚报》上发了一篇图片新闻,标题是《芦溪古塔守护人》。我远祖何其昌的进士匾,我也拍了照片,《三峡晚报》发了图片新闻《芦溪发现进士匾》。可惜过了几年,我回乡突然发现化字阁从家门口的水面消失了,心中顿生无限惆怅。消失的原因,有人说被偷了,有人说遗落在水底,总之我觉得与化字阁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有关。

△曾经的化字阁局部(何宏江摄)

化字阁从我家门口消失,或许大多数不了解其历史的人并不在意,当我越来越多了解其主人谭楚及其家族历史之后,更觉得遗憾。时隔多年,我也只能从内心接受这个事实,将痛惜转化成另外一种方式的珍惜,那就是收集其历史图文资料,与更多的人一起创作关于谭楚、谭大勋及其化字阁的文学作品,以弘扬传承其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感受惜字如金,敬仰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文化氛围。芦溪自古文脉繁盛,明清时,有谭氏家族,还有我的远祖何其昌(曾任房县教谕),以及贡生刘元恺等。最近几十年,村里出的大学生更是不少。70年代恢复高考第一年,我的姨父(亦为叔叔)何士亮就成为宜昌地区高考状元,后来在宜昌和长阳等地卫生系统任主要领导。芦溪还出过组织部部长、农发行行长,也出过诸如《中国教育报》和《泉州晚报》高级编辑之类的文化精英(分别为刘华荣与刘玉红)。一个乡村,除了风光旖旎,民风淳朴,如果加上历史悠久,文脉繁盛,一定可以称得上人杰地灵,芦溪如是也。

△2019年年底发现的谭楚墓碑(图片由林必胜提供)

在谭楚化字阁消失多年后,不久前,谭楚的墓碑被一位谭姓村民建房动土时发现,上面的文字等待专业人士去详细解读。而据向家舟先生介绍,谭楚之子谭大勋的墓志铭是晚清大家王柏心(监利人)写的,载在他《百柱堂文集》里。这又是一个值得去探寻的事情。而谭大勋的墓在何处?谭大勋的诗文遗稿在何方?还等待着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研究。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长阳档案馆向家舟先生、芦溪村覃宁平先生的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附今人吟咏谭楚及谭大勋的诗词联作

△空中俯瞰芦溪村(图片由何宏江提供)

七律·咏芦溪化字阁

杜心宁

芦溪古渡映斜阳,

墟里乡贤美德扬。

拔贡犹存题字阁,

匾牌尚有翰林香。

峰峦出岫云心倦,

泉水冲滩锐气藏。

休问个中三昧意,

天钟神秀在斯方。

七律·题芦溪清拔贡化字阁(平水韵)

常江

芦溪字阁映书堂,

拔贡楼台掠墨香。

抚物犹思谭府匾,

还乡应谒祖先光。

英雄一炬烽烟散,

进士千泽紫气翔。

故里湖山皆会意,

风云依旧咏华章。

七绝·题芦溪清拔贡化字阁(平水韵)

何宏江

芦溪字阁清朝事,

贡士谭爷去不回。

最是侯门深似海,

长沙笑论府王台。

题芦溪谭拔贡化字阁

何宏江

(一)

一溪水满塔身落,

两儒名留史册扬。

(二)

塔石遗落中溪底,

翰墨流传方志中。

题清代芦溪乡贤谭大勋(谭楚之子)

曾祥科

文脉绵延,逾十代未衰,钟灵可溯芦溪水;

才华卓越,志两朝犹富,论学曾当守敬师。

七绝·芦溪龙泉洞怀古

何宏江

阁落湖中波未漾,

百年文脉话沧桑。

龙泉洞外龙泉寺,

拔贡空留讲课堂。

湖北加油!中国加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