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之教可化育——《论语》悟读【444】
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
《论语》第十七篇第二十章:
【原文】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译文】
孺(rú)悲要求见孔子,孔子不肯见,托辞有病。传命者走出户,孔子即取瑟弹之,又自和而歌,使将命者听到,知道孔子没有病。
【悟读】
不言之教,化成天下。
《庄子》载,鲁国有兀者王骀(dài ),是一个传播文化的使者,追随他的人和夫子的差不多。所不同的是他的教育方法:“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其特点是,“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夫子赞之曰圣人。
跟着夫子学做人。孔圣人是后人塑造出来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一个抽象的存在。生活中的夫子,其实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脾气有缺点的人,其魅力不仅在于抽象的思想,还在于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生活风格。
孺悲,鲁人,史载不详,传为一个乡愿,即夫子恨之入骨的善恶不分的好好先生。本章是一则小故事,孺悲欲见夫子,夫子托病以拒,却又取出琴瑟,大声唱歌,故意让孺悲听见。
故事的背后,是故事的逻辑。本章夫子所为,告知我们:
首先,凡事皆须讲礼。别人亲自登门拜访,自己无缘无故地不见,于礼不合,夫子虽然不想见孺悲,却不明着说,而要找个借口,说自己病了。
其次,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夫子行的是“以不教为教”,意在让孺悲回去自我反省。
本章应该是承接上一章,继续阐述“不言之教”。“不言之教”思想是老子德育教育思想的经典表达,“不言之教”突出教育者的“身教”作用,也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的思想深刻阐述了“不为”“无言”的巨大威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