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富余】枉要民众一文钱,请唾吾面
枉要民众一文钱,请唾吾面
——华阴县知事马恩波
文/严富余
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华阴县曾有一位知事叫马恩波。《华阴县志》载:“马恩波,直隶大城人(河南籍)。”即今天的河北省大城县人。
华阴县志图片
根据华阴市政协出版的《华阴百名历史人物》(作者王济人,本市岳庙街道办事处小涨村人)中记述:“马恩波(出生年月不详),直隶大城人,生员。民国时曾任华阴县县长,为政清廉,勤劳朴实。任华阴县长时,他于大厅堂柱上自题对联一副,上联:‘枉要民众一文钱,请唾吾面’,下联:‘实行公仆两个字,勉尽我心。’以此鞭打自己,其言行相符。”
清朝末年,县级的行政长官称作“县令”。军阀混战期间(1911-1927),县级的行政长官称作“知事”。1927年军阀混战结束,1927年至1949年蒋介石时期,县级的行政长官称作“县长”。王济人先生在《华阴百名历史人物》里写成“县长”也不为错,称呼不一样,级别与职责却是一样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猫叫做咪”。
马恩波担任知事的时间段在1911年至1927年间,在这个时间段担任知事的共有18人。16年间担任知事的18人,平均任职时间一个人还不到一年,可见其更换之频繁。由此推断,马恩波在华阴没有呆下几年,任上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华阴百名历史人物》图片
然而,为什么华阴的后生能够记下他呢?其主要原因缘于他的这副对联。正是由于马知事的这副对联和他为官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才被王济人先生录入《华阴百名历史人物》一书。
华阴人都知道杨震夫子“暮夜却金”的故事。杨震公正廉洁,不谋私利。他任荆州刺史时发现王密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他调任东莱太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只有我知、你知。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神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为了弘扬廉洁从政,教育当今的官员,在潼关吊桥村东侧杨震墓地,建立一座廉政教育基地。对于华阴人来说,杨震廉政的高尚品质,家喻户晓。但却没有几个人知道马恩波知事的故事了。鉴于此,我们今天来聊一聊马恩波知事的事。
敢于亮相自己。马恩波为一生员,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入各府、州、县学读书的学生,统称为生员。马恩波是一位读书人,具有高深的政治修养。在行政管理方面,着眼于抓住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焦点,即贪污腐败。在任上,敢于亮相自己,展现才华,赢得了华阴百姓地赞誉。张贴对联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马恩波知事,具有较高的行政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才能。
敢于与时弊为敌。在军阀混战时期,连年打仗,百姓生活困苦,有了上顿没下顿,常常为生计发愁。尽管如此,还要承担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百姓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马恩波严肃风纪,从我做起。他鼓足勇气,不随波逐流,敢于面对现实,与时弊为敌,确实是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他打破常态,既要承受守旧派的压力,还要忍受贪图派莫大的羞辱。这样的勇气和胆量,一般人是没有的。
敢于接受社会监督。为了实施自己的行风整治措施,他坚定信心,勇于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公然把自己的诺言,付之于行动,而且以对联的形式公之于众。对当时社会来说,有几个人敢于这样做呢?大概没有的,唯独马恩波知事做了。在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绝大部分人都不敢这样说,还不要说把承诺写在柱子上。如今社会,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敢于说,背地里却不这样做,阳奉阴违,逢迎招数。马恩波知事为自己断了退路,敢于迎难而上。也可能是马知事独出心裁,把兵法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计策用于行政管理吧!
是一个贴近百姓的好官。马恩波知事要求下属廉洁,首先要求自己廉洁。从不接受吃请,不接受馈赠。秉持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他为官一方,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他从不作秀,朴实无华,甘做一位真真正正的好公仆,是一个贴近百姓的好官。
华阴老县衙与渭南老县衙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