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印记:追溯文公祠

南阳古镇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古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商埠,而且也是无数英雄豪杰们辗转落脚的地方。明代中期时,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大名镇之一。说到文公祠,就会想到一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尽管年代已是久远,但历史的光芒常常普照当下,那份火热的爱国情感更是历久弥坚。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市),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公元1256年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公元1275年(德祐元年),元朝的大兵长驱东下,面对亡国之险,文天祥热血上涌,在家乡起兵抗击。1276年,南宋的都城临安被元军围困,每况愈下,文天祥奉旨到元军的营中议和,实则让他向元军卑躬屈膝,这哪是文公的脾气性格,结果可想而知。文天祥昂首阔步地走到元军的营中,坚决不屈服,誓死要抗争,结果被元兵给扣留。在被押解至镇江时,文天祥得以逃脱,转战赣、闽、岭等地,后又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一起矢志不渝地抗击元军,目的只有一个,还我河山,当时的文公已完全被岳飞附体。

公元1278年,文天祥在五岭坡(今广东海丰北)兵败被俘,次年解往大都(今北京市)的途中路过鱼台,沿古泗水经南阳镇北上,在南阳镇短暂停歇期间,文公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发鱼台》,“晨炊发鱼台,淬雨飞击面。团团四野周,冥冥万象变。疑是江南山,烟雾昏不见。岂知此中原,今古经百战。英雄化为土,飞雾洒郊甸。天寒日欲短,游子泪如霰。”就这样,文公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也为南阳镇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文天祥离开南阳镇后不久,就在大都被元军杀害,尽管肉体已去,但言行永存,为纪念文公,深受感动的南阳人在他住过的地方建了祠堂。据说,祠堂位于南阳镇的东头,临河面湖,四周的涛声恰是文公内心的愤恨与呐喊。祠堂为一间茅草房,泥巴做墙,一门一窗。屋子内陈设简单,一张条几与门同宽,两把木椅分列左右,条几分两层,上层有供奉文公的神龛,次层有一个香炉。

相传,康熙皇帝当年乘船南巡,当船泊至南阳镇东头时,皇帝老远地看到了岸头的这间不一般的茅草房,顿时兴致倍增,想一探究竟,于是下令停船上岸。而后,康熙带领几位官员来到茅草房前查看,得知是文公的祠堂后心生敬意,立马差人买来香火进屋祭拜,并鞭策身边的官员学习文公的精神,誓做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好官。

乾隆寻父住南阳时,听说其父曾经到过文公祠,便独自寻迹而去。当看到茅草房年久失修,于是就找到周围的邻居,自掏银两让乡人注意修缮维护,可见帝王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心。清代文人马崇拜谒南阳镇文公祠时,有感而作诗《文公祠》:“浩然正气自天来,追逐社稷歌不衰。凭吊孤忠寻往事,雨飞击面发鱼台。”此去多年,文公祠栉风沐雨,岿然不动,靠的也是文公当年的那口气,每逢初一或十五镇上的老百姓都会来文公祠送香祭拜,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文公祠也一度香火繁盛,深受南阳人的信奉。

关于文公祠,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天,渔民家的调皮小孩跑到文公祠里玩耍,他麻利地爬上条几,伸手拿下文公的牌位就想跑,不料被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头从背后用拐棍打了两下,结果小孩号啕大哭,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便跑回家中告状。爹娘领着小孩来文公祠寻找那老头,可找了大半天也没看见个人影,后来才知道那老头原来就是文公的化身。再说这小孩,十五六岁就成了戍边的士兵,刚正不阿,骁勇善战,四处随军打仗,后来成了小有名气的将领,自称这都是受文公所赐。

不知何时何因,文公祠在南阳古镇隐没了,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却影响至今,让后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曾激励着一批湖区儿女走上反抗侵略的战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近年来,随着爱国教育的深入,目前有关方面正在考虑对南阳镇的文公祠进行修复,我想英雄的丰碑会先前一步从我们的心头上立起来。

作者简介:马加强,济宁微山县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微山县作家协会理事、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散文学会会员,走上写作发表的快乐之路已经有十多年了。曾先后几次参加市运会和省运会,现定居在微山县城,工作于微山县公安局。擅长于散文、诗歌的创作,陆续有作品在“诗潮”、“西北文艺”、“现代诗美学”、“今日微山”、“济宁日报”、“济宁晚报”、“微山湖文学”等报纸刊物上发表,并有多篇作品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及各个省市的残疾人文学杂志上刊登。

关注公众号

分享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