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味治血圣药

本草记|茜草

文|敏敏

茜草最早记载于《诗经》,茹藘,在诗经中出现两次:

其中《郑风·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另外一首《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其中的茹藘,即为茜草。“缟衣茹藘”,因为茜草的根可以做染布的染料,由茜草染出的颜色称为茜红,由它染布制成的衣服可以称为茜衫、茜罗裙等,在汉代茜染的织物非常名贵,专供帝王和公候等贵族使用。

明代张时彻的《子夜四时歌》中也有写道“拾得红茜草,染就石榴裙”。可见茜草最初是作为一种天然染料使用的。

茜草的名字柔柔弱弱,可待真的见到此草,方知它浑身是微小的钩刺,茂盛时凌乱一团,细长的藤茎,或围树而绕,或和身边的植物掺交。长长的叶柄有力地平展着,如一个个小风车在风中待命。

《春兴·茜草叶交萱草叶》

宋·白玉蟾

茜草叶交萱草叶,桃花枝映李花枝。

馊风馂雨休相恼,放我水边林下嬉。

入秋时,才是它最美丽的芳华,枝枝丫丫的花束错落着,一朵朵小花开过,结出橘红色果实,圆圆的如一粒粒赤豆。

茜草根状茎发达,茎节上生须根,都是红色的,入药时叫“茜根”,可活血,可止血。现在我们知道,茜草根里含有茜草酸、茜素和紫色精,可以止血。

道家说它“久服益精气,轻身”,原来它还是一味“仙药”。

相传许久以前,云南边远山寨住着一位彝族医生,名叫曲焕章,他也是个好猎手。他曾射中一只拦路虎,老虎躺在血泊中,一动不动,以为死了。

翌日清晨,请人去抬时却发现不见老虎的踪影。经四处寻找,才在附近灌木林中发现它的血迹,显然负伤逃跑了。以后又曾多次听说这种怪事,于是人们说它是只打不死的“神虎”。

一天,曲焕章看到从山岗树林中蹿出两只老虎,他迅速爬上大树躲藏起来。两只老虎追打厮咬,两败俱伤,一只带伤离去,另一只倒地流着血。突然那倒地的老虎挣扎着爬起来,东看西嗅地在寻找什么。当它走到一株野草边时立刻停下,咬着叶子,不断嚼烂,并将其涂敷在自己的伤口上,然后慢慢地走了。

见此情景,曲焕章如获至宝,迅速爬下树,将老虎吃剩下的野草连根拔起,带回家反复试验,发现对止血有良效。此后,曲焕章又凭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加了几味止痛消炎药,研制成现在驰名于世的云南白药。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全书合计13方,其中有一个方很有意思: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四乌骨一藘茹丸,主要由三个药物组成。乌贼骨,也称为海螵蛸;雀卵,麻雀卵;藘茹,茜草,本方可以治疗女子血枯经闭、赤白带下,男子阳痿精伤。藘茹即是茜草。

茜草”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䓛”。

此名见于《五十二病方》中,“(治牡痔)为药浆方:取䓛茎干冶二升,取(署)苽汁二斗以渍之,以为浆。饮之,病己而已。”

此处治疗痔的“䓛”也是茜草,这是目前茜草最早的临床使用记载。

茜草根又叫做小活血龙,血见愁,活血丹,红内消。红茜根,拉拉秧。茜草科,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木,长通常可达3.5米;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红色。

茜草药性:苦,寒。归肝经。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应用:出血证,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亦入丸、散。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一、凉血止血

茜草最重要的功效就是止血,《名医别录》云其“主止血内崩,下血。”《药性论》曰其:“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出血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阳虚不摄、瘀血阻络、血热妄行等。

本品味苦、性寒,苦能泄热,寒能胜热,又入心肝二经,既可行血,又能凉血,对于血热妄行或瘀血阻络所致的出血,具有标本兼治之效。对于气虚不摄所致出血,也可以配伍其他药物而取效。

1、吐血衄血:本品治疗血热所致的吐血、咯血、衄血,单用即可取效。如《简要济众方》以茜草为散煎服即是。也可以随症配伍其他药物,效果更佳。

如对于血热出血,如果单用本品效力不逮者,可以配伍生地、黄芩、侧柏炭等同用。对于病机不单是血热者,也可以灵活配伍而取效,

如《经验良方集》治吐血紫黑成块者,配伍桃仁、大黄同用。

对于出血日久,由实转虚,伴有血虚、气虚者,也可以随症配伍其他补气温阳药,

如《医门补要》以本品配伍鸡血藤膏治疗吐血日久,《普济本事方》中的茜梅丸以本品配伍温经、收敛止血的艾叶、乌梅等。

2,尿血、便血:茜草既可治疗上部出血,也可治疗下部出血。如治疗尿血,常配伍白茅根、小蓟、萹蓄、瞿麦等;治疗便血,常配伍地榆、槐花等。

3、崩漏下血:本品对于崩漏下血也是的对之药,有很多治疗崩中漏下的方剂用到茜草,无论虚实皆有效。

如血热妄行所致崩漏,可配伍侧柏叶、生地、黄芩,如《本草纲目》引唐瑶经验方即是;若治冲任不固、气虚不摄的崩漏,可以配伍黄芪、白术等,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固冲汤。

临床上所见崩漏患者,很多既有气虚,又有内热,治宜攻补兼施,

有一个治疗崩漏的效方,由黄芪40克、西洋参10克、当归10克、桑叶30克、茜草15克、益母草30克、三七粉10~20克、生地榆10克、贯众炭15克、白头翁10克组成,一般2~3剂起效。

曾治一青春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中、西医治疗3个月不效,时发时止,忽发血崩,用此方2剂血止,其后调理月经,至今3年未发。

二、行血活血

茜草的另一个功效是行血活血,具有通瘀滞、疏经络、调月经之能,故《本草纲目》称其可通经脉、活血行血。

1、闭经:妇女冲任失调,壅塞血海,无以满溢,可以导致闭经,而茜草通经活血,故为调经之要药。血滞经闭,单用即可获效,如《经验广集》以本品一两,黄酒煎,空心服。临床上也可以配伍泽兰、当归、桃仁、红花、刘寄奴等同用,对于闭经以及月经量少者有效。如果闭经伴腹痛者,可与元胡、焦山楂相伍。

2、风湿痹证:风寒湿邪侵入经脉,阻滞气血,导致痹症,日久郁而化热。《本草正义》云:“茜草寒凉,又色赤入血,而能通瘀活络,是以主之。”笔者在临床上治疗风湿热痹见有红肿疼痛者,一味清热通痹效果不佳,而加用少许养血活血凉血之品,可以提高疗效,常用药有生地、赤芍、女贞子、茜草等,可以选取二三味加入方中,确有效验。

3、肝着:茜草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治疗肝郁胁痛。《金匮要略》称其为“肝着”,其症状表现为“其人常欲蹈其胸上”,主用旋复花汤,此方由旋复花、青葱、新绛组成。据考证,新绛即绯帛,为染之而成的纺织品,染料即为茜草之根汁,故茜草又有“绯草”之名。

因为绯帛并无治疗作用,取效的应该就是其中的染料。故清代以后废用新绛,以茜草入络行血,故可治疗久病胁痛。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也认为,新绛之作用乃在茜草,不妨选用茜草可也。

三、凉血退黄

茜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退黄。古书中早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对于本品治疗黄疸,《本草经疏》做了解释:“行血凉血之要药也……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由此来看,茜草不仅治疗湿热发黄,对于火毒发黄更为适宜。

茜草以治疗瘀热发黄为主,所赖者也是其凉血行血之功。当今疔疮走黄、或急性肝衰竭所致发黄,可以本品配伍栀子、连翘、茵陈、大黄、公英、地丁等。此外,本品凉血行血,还可用于治疗荨麻疹、时行瘟毒、疔疮等。

四、活血利水

茜草活血利水治疗水肿,历代医家少有记载,朱良春先生认为,《千金要方》治风水,即有“活其血气”之说,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有“血不利则为水”之说,意思是说瘀血可以导致水肿,临床时利水无效者,可以改从瘀血治疗。

朱良春先生治疗血瘀水停者,常选用茜草、益母草、鬼箭羽、丹参、泽兰、牛膝、车前、猪苓等,每收捷效。

赵绍琴先生治疗肾病水肿也常从血分论治,常茜草、生地、生地榆等同用,

而刘渡舟先生治疗风水的荆防肾炎汤,也用到了川芎、赤芍、茜草、生地榆、槐花等,也是从“血水同病”立论。

3位老先生治疗水肿的疗效均有独到之处,而所宗者都是仲师之说,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此外,有报道观察了有报道观察了茜草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在降血糖、降压基础上,加服茜草水煎液4~8周,共治疗30例,疗效明显高于未加服茜草组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茜草的活血利水效果。

1、《别录》:“止血,内崩下血。”

2、《药性本草》:“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3《日华诸家本草》:“止鼻洪、尿血,产后血晕,月经不止,带下,扑损瘀血。”

4、《本草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5、《神农本草经》:茜根,味苦,寒。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

《名医别录》:茜根,无毒。主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蒐,一名蒨。生乔山。二月、三月采根,暴干。

6、《本草图经》:叶似枣叶而头尖下阔,三、五对生节间,其苗蔓延草木上,根紫色。

7、《本草新编》:入胃、脾二经。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

夫茜草本行血之药,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安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尝有不再发者也。

8、《珍珠囊》上说,茜草去诸死血。

9、《医林纂要》:“茜草,色赤入血分,泻肝则血藏不瘀,补心则血用而能行,收散则用而不费,故能剂血气之平,止妄行之血而祛瘀通经,兼治痔瘘疮疡扑损。”

10、《本草经集注》味苦,寒,无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可以染绛。

11、《玉楸药解》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脉瘀塞,止营血流溢。

茜草亦行瘀血,敛新血,吐衄、崩漏、跌打、损伤、痔瘘、疮疖俱治。

1、治疗荨麻疹

茜草不但能止血,还能止痛止痒,平时它可以用于人类高发皮肤病,荨麻疹的治疗在治疗的时候需要准备茜草五钱阴地蕨三钱,把它们放在一起加清水煎制,煎好以后取出药液,再加入黄酒二两调匀以后直接服用。

2、治疗腹泻

茜草还能收敛止痛,也能消炎杀菌,在生活中,它是治疗人类腹泻的常用药,特别是人们出现慢性腹泻,久治不愈时,可以把茜草和山药各取适量,一起入锅,炒至炒黑以后存性研成细末,加适量红糖调匀,每次取九克直接服用,每天服用一次,连用七天为一疗程。

3、治疗口腔溃疡

茜草是一种性质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材,是治疗人类口腔溃疡的常用药,在治疗时需要取茜草20克,黄连五克,把它们放在一起加清水煎制,煎好以后取出过滤,服用药液,每天服用一次,连用14天口腔溃疡的症状就能全部消失

1、吐血、衄血。

药方组成:茜草根10克,仙鹤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外伤出血。

药方组成:茜草根适量。

用法:研细末,外擦伤处。

3、跌打损伤。

药方组成:茜草根120克,白酒750毫升。

用法:将茜草置白酒中浸泡7天,每次服30毫升,每日2次。

4、关节痛

药方组成:茜草根60克,猪脚1只。

用法:水和黄酒各半,炖2小时,吃猪脚喝汤。

5、软组织损伤

药方组成:茜草根200克,虎杖120克。

用法:用白布包煮20分钟,先浸洗,温后敷局部,冷后再加热使用。连续用药5~7天。

6、月经先期,量多:血色深红。

药方组成:茜草15克,荆芥炭9克,牡丹皮10克,乌贼骨9克。

用法:水煎服,经前1周每日1剂,连服5~7天。

7、《本草纲目》:“茜根,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用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茜草红花饮

主治:治瘀血经闭,月经不调。

用法:茜草、 红花各 9g,水煎代茶饮,一天之内频服。可适量加白糖调味。

此饮具有活血祛瘀、行气解郁的功效,适用于因气滞血瘀、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所致的闭经,伴郁闷不乐、小腹作胀、胁肋胀痛等。

《诗经》提到的花草树木,很多可入药。除了茜草,还有菟丝子、川贝母、益母草、芍药、艾草、泽泻、花椒、枸杞、远志.....

草木有灵,人心有情。

中药有灵,中医有情,亦将不朽。

看视频,识茜草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草记|美人如诗,薹草如织

本草记 | 瞿麦   一味治疗多种囊肿

本草记 | 萹蓄,诗经里的竹本草记 | 蛇床本草记 | 地丁草

本草记 |紫花地丁与地丁草

本草记 | 紫花地丁与早春堇菜

本草记 | 菖蒲,  《离骚》里的荃

本草记 | 车前草 诗经里的芣苢

本草记 | 松节

本草记 | 蛇莓

本草记 | 地黄

本草记 | 老鹳草 治风湿痹痛

本草记 | 鼠曲草

本草记 | 王不留行

本草记 | 松花粉

本草记 | 薤白  治胸痹心痛

本草记 |泽漆 (猫眼草) 逐水祛痰抗癌症

本草记 | 败酱草

本草记 | 鹅不食草,

本草记 | 白头翁

野菜记 | 泥胡菜桃花记| 观赏药用两相宜

美食无使餍,餍则不能受草药记|杠板归,一味草药治蛇盘疮

药材记|一味臭虫 ,不仅成了餐桌新宠,还能治血管瘤,阳痿,胃癌!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0)

相关推荐

  • 茜草/血见愁

    ​茜草(血见愁) 歌诀:茜草味苦,便衄吐血,经带崩漏,损伤虚热. 译注:茜草味苦,性寒.炒炭用有止血作用,可治吐血.便血.鼻出血和月经过多.带下不止.崩漏等症:生用能行瘀血,可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及发 ...

  • 2055新绛

    ■新绛 [本经]无. 味平,入足厥阴肝经.行经脉而通瘀涩,敛血海而止崩漏. <金匮>旋覆花汤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妇女半产漏下,以其敛血而止漏泄也. 新绛利水渗湿,湿去则木达而血升,故能止崩漏 ...

  • 介绍一味治血圣药—茜草

    明医公开课 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之效.茜草临床多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以及血瘀不通诸证,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黄疸.白细胞减少等,兹结合临床经验论述 ...

  • 【名医经验】王庆国教授:介绍一味治血证圣药

    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之效.茜草临床多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以及血瘀不通诸证,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黄疸.白细胞减少等,兹结合临床经验论述于下. 中医 ...

  • 头晕如何是好 • 介绍一味治眩晕专药

    说起治疗头晕的中药,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天麻.但今天要为大家介绍的中药不是它,而是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用来治疗严重头晕的一味中药--泽泻.为什么属于利水渗湿药的泽泻能作为治眩晕 ...

  • 一味治血妙药,降血压、化血瘀、清血热,可以长期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临床中药学>.<养生抗衰老中药的应用与研究>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今天我这篇文字,给你讲讲,如何来调理我们的血液.血,是生命之源啊.调理好血,才能调理我 ...

  • 介绍一味治宫寒不孕的暖宫要药

    紫石英性温味甘,入心.肝经.关于其治宫冷不孕,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其后<药性论>有"女人服之有子." ...

  • 介绍一味治鼻病止痛的好药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辛,温,归肺.胃经.有解表.祛风燥湿.消肿排脓.止痛的功效. 止头痛.牙痛 白芷芳香上达,辛温通窍,历来即为治头痛之要药,如<串雅内编 ...

  • 一味中药“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调气血瘀滞,还调脾胃

    有一味中药,中医认为它"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它不仅可以调理气血的瘀滞,还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它就是中药三棱. 中药三棱是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根块,最早记载于唐代的药学巨 ...

  • 今天介绍一味中药,在治疗夜间尿频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且不用口服,只需要外治,贴脚底涌泉穴。

    今天介绍一味中药,在治疗夜间尿频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且不用口服,只需要外治,贴脚底涌泉穴.   这味中药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肉桂.   用法:   把肉桂研成细末,过80目筛后装瓶备用.用陈醋调成直径 ...

  • 茜草:治血之圣药

    茜草:治血之圣药 □ 王庆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茜草为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的根,味苦,性寒,归心.肝经,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之效.茜草临床多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以及血瘀不通诸证,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黄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