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业者
(配图摄影 by 辉友Jing)
一个挺根本的问题:创业者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培养出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我们有关儿童教育的理念和对公司管理的判断。因为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和最好的管理其终极使命都是培养「创业者」。但这个使命是否可以达成?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这与自己最近的思考有关系,一个思考与家庭教育相关,另一个则与企业管理相关。
本文先来谈谈家庭教育这件事。
我家孩子现在一岁半,最多再过一年,就得考虑上幼儿园的问题。到底上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这与后面的一系列选择都有关系,包含小学、中学、大学等等。
住在附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最近她把自己的孩子从私立小学转到一家公立民营学校(类似于三甲医院的国际部)。
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发现绝大多数私立学校在小学的学习压强不够,大家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够。如果孩子以后还想在国内考大学(考虑到当前的国际形势),一定会遇到巨大挑战。
的确,顺着孩子的成长周期,需要考虑完整的教育路径。但这件事思考下去会面对更为根本的问题: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教育?
如果现在的孩子还是沿着我们小时候的培养路径,最终一定会带来一个结果,即孩子可能好不容易考上好大学,但是毕业之后又会重复我们这一代人的路径:陷入打工人的陷阱。
他可能爬不出来,一辈子只能做一个辛辛苦苦、充满抱怨的打工人,当然也可能幸运地爬出来,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个人梦想,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生命的意义。但是这个机率看起来很低。
所以我在想:教育的根本目标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培养合格的打工人;另一种是培养创业者。
显而易见,大众教育一定是按照培养打工人的目标去设计的,而成功的教育可能是培养创业者。
因为前者能看到明确的路径,有很大的成功概率。而后者看不到清晰的路径,也可能有很大的失败率。所以大众教育不可能按照后者去设计。
但是,如果思考到未来打工人的命运,我们还是得对「培养创业者」这个窄门做充分的探索。
因为,培养创业者如果失败,回到打工人,有一个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不难。但是如果一个人被培养成打工人,想跳出这套思维模式的桎梏就很难。如果成年之后还是打工人的思想,他转化为创业者的可能性极低。
所以,如果从小能给他展示未来的不同可能性,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周期内,给他提供成为创业者的种种帮助,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起码我的家庭教育,就会沿着培养创业者的路径去走,而不是跳入培养打工人的泥坑。
在培养打工人的路上,家长和孩子很可能会更累,更缺乏成就感。最怕到最后失去对生命和生活的欲望与热情,变成working dead(职场僵尸)。
如果沿着培养创业者的道路看去,我会满眼放光。
我的时间不会花在陪他写作业,而是帮助他去体验生活、发现更大的世界。也会花在协助他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最终发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我们会想方设法让他超越考试和分数,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弘大的生命。我们希望意义感能引领他的人生,而不是学校的分数和排名。
昨天看了几集《亿万富翁谷底翻身记》。这个真人秀节目讲的是一个亿万富翁接受不可能挑战: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内,在完全与过去生活脱钩的情况下,用99天时间,是否能把100美元的初始资金最终变成一个价值100万美金的生意。
刚看了两个小时,就发现其中很有意思的点。原来这个匿名富翁在「落魄」之后,一边在积累生存的基本资金,一边就在思考创业的机会。
这与普通人的认知不同,普通人一般会陷在「谋生」的陷阱中不能自拔,自己的全部时间、全部精力都花在这个游戏上。
谈及创业,普通人可能会想:自己的资源不够,或者那件事风险太大。而创业者思考的更多是未来的机会有多大,我该如何努力,实现未来的可能性。
大家想想,如果孩子从小的思想就被实现人生梦想所驱动,愿意去冒险,愿意去结盟,那么他和一个只盯着期末考试分数,循规蹈矩,单打独斗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选择上,会有多大不同!
基于上述思考,我期待我能给孩子提供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以培养创业者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培养打工人为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