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五章 道隐没不现,有道之人深藏不露

(一),经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miǎo)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qiǎng)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yǎn)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二),关键词解析
士:“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白虎通·爵》)。指知天道而隐居者。
微妙玄通:即“妙(眇)微通玄”,指观察细微局部而能通晓宏观整体,即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妙”通“眇”,闭着一只眼睛看,指观察。“微”指细微局部,“玄”指宏观整体。
深:高深,道行高深。
豫兮:小心谨慎的样子。
冬涉川:走在结冰的川流上,即履薄冰、战战兢兢。
犹兮:徘徊、周旋,指思考问题时深思熟虑的样子。
畏四邻:畏惧四邻围攻,指善于周旋,思考周全。
俨兮:谦卑恭敬的样子。
涣兮:离、解、散,指散难释险时泰然的样子,形容处变不惊、举重若轻。见《康熙字典》:“《易·正义》,涣者,散释之名。大德之人,建功立业、散难释险,故谓之涣。”
冰之将释:坚冰缓缓消融,形容随机而变、不露痕迹。
敦兮:敦厚、憨实的样子。
朴:木素也,即树皮,指不事雕琢。
旷兮:明,旷达通明的样子。
谷:泉出通河,指通达、通明。“旷”和“谷”强调的是通达,由通而至广。
混兮:丰流也,多条溪流会流到一起,指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样子。
浊:浑浊、模糊不清。
静:澄也,澄净。
安:静也,静止、安定。
不欲盈:不想溢流出来,即不显山、不露水。并非指不自满或者寡欲。
蔽:隐居,如“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苏轼《超然台记》)。
(蔽)不:本义指简陋的居室,与“帝”相对,“帝”指繁复的居室。
新成:谓宾倒置,即“成新”,即“成薪”,“新”为“薪”的本子。“薪”指可以劈开来用的粗大木柴,如《礼记·月令》之“收秩薪柴”,注解“大者可析谓之薪”。《周礼·委人》“薪蒸材木”,注为“粗者曰薪,细者曰蒸”。此处指粗大木材,即栋梁之材。“成薪”指成为栋梁之材。
(三),经文释义
古时候擅长做士的人,见微知著,道行高深而很难被人认知。
正是由于难以被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将其形容。
其(处事)小心谨慎的样子,好像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其(思考)深思熟虑的样子,好像担心四邻围攻;
其(待人)恭敬谦卑的样子,好像到别人家里去做客;
其举重若轻、处变不惊的样子,好像坚冰缓缓消融、不着痕迹;
其敦厚朴实的样子,好像树皮般天然不事雕琢;
其旷达通明的样子,好像泉出通河、迢达道通;
其兼容并蓄的样子,好像川流混合、浑浊不清。
谁能在浑浊里澄净下来而慢慢变得清澈呢?
谁能在静止中运动不止而慢慢生长不息呢?
(一动一静,一静一动;浑浊里澄净——由动而静,动为表象,静为根本;静止中运动——由静而动,静为表象,动为根本)
有这种道行的人不显山、不露水,正是由于不显露,所以才能隐居陋室而成为栋梁之材。
In ancient times, people who were good at being Shi could see how things would develop from the first small beginnings, they were profound and  difficult to be recognized.
Because they were difficult to be recognized, they could only be described reluctantly.
They were cautious, as if walking on thin ice and trembling;
They were thoughtful, as if worrying about the siege of their neighbors;
They were respectful and humble, as if being guests at someone else's home;
They handled the situation with great poise, like ice melting slowly without any trace;
They were simple and honest, as natural as bark without any carving;
They were clear and broad-minded, like a spring converging into a river, unimpeded by anyone;
They were inclusive, as mixed and turbid as rivers.
Who can clear down in the turbid and become clear slowly?
Who can move in stillness and grow constantly?
People who have this ability don't show it, it is because they are not exposed that they can became pillars but live in seclusion in a rough house.
(四),问题思辨
上一章讲道之隐没不现的特征。既然道隐没不现,那么得道之人也深藏不露,这是此章之由来。
人们把“微妙玄通”理解为“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说的高、大、上实则假、大、空。为啥?只因前一句“古之善为士者”道出了主语为“士”,是某种人。人之主语既有,后边句子只能是谓宾结构或系表结构,倘若突然蹦出来个“精微深奥而灵通的道理”,这叫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倘若把“微妙玄通”理解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等于把“微妙玄通”划分为“微妙通/玄”,这叫扭曲,同时释义的微妙和玄远到底是什么意思?倘若能明晰主语为人,则“微妙玄通”只能是谓宾结构,因为倘若是系表结构则缺乏系语。既为谓宾结构,则为谓宾倒置,此乃语法使然,实为“妙(眇)微通玄”,进而可知其义为见微知著。但面对《道德经》,人们丢失常识的状态比比皆是,一切的一切都变得非同寻常,全都执迷于那虚无缥缈的茫茫玄化。何以至此?一切唯心造。
不知“玄”与“微”为一对反义词,也便再一次错过了领会和纠正“玄”和第一章释义的机会,继续在“正始玄风”中摇曳多姿、花里胡哨、招摇撞骗。或洋洋自得,或唯唯诺诺,还真以为自己或他人修炼到了某种神乎其神的境界。
至于把“蔽不新成”改为“蔽而新成”的,即把“蔽”通假为“弊”或“敝”,是根据并误解《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敝则新”推导出的,同时推导出“蔽”与“新”的意思相对,解读为“凋败的、陈腐的、陈旧的东西”,或者“保护得很好的旧东西”。这种所谓的意会就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完全割裂了前文“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把整句逻辑关系给断裂而天马行空,所谓各有各的理解由此而来。另外,“蔽”明明被解读为名词,最后却又把整句的释义解读为在旧的基础上创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说得有模有样却完全脱离了各个字的释义,这种所谓的意会实为臆造。
解读时除了不能割裂整体,即不能割裂前后文以及整章,否则无以发现整体之起源;也不能脱离原文,而需要一字一句紧贴原文及句式结构,即不能脱离各局部之主体,否则不懂局部也能不懂整体。如第十三章最后一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把“为”理解为当作,那么按照语序来释义只能是“把身孕当作天下百姓”,而非“把百姓当作身孕”,所以紧贴原文就可以发现“为”并非当作的意思,进而可以挖掘出其正确释义为作为,同时可以发现“贵”也并非重视的意思,而是做主语指权贵。
本章“蔽不新成”也如此,如果把“蔽”理解为遮蔽、掩盖,把“不”理解根本,“蔽不”即遮掩、守护根本,除了意义上与前文有突兀,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矛盾。既然是谓宾结构就得倒置为“不蔽”,既然没有倒置那就不是谓宾结构,故而“蔽”及“不”的意思需要重新审视。一旦把“蔽”理解为隐居陋室,把“不”理解为本义简陋的居室,“蔽”为谓语“不”为状语,在语法以及前后文的逻辑上就都通顺了。至于“新成”,就是谓宾倒置,即“成新”,只是如果把“新”理解为新的人或事物,即把“成新”理解为创新,这和道不统一,即和《道德经》的整体思想不统一。道是恒久不变的,《道德经》所阐述的皆为恒久不变的东西,而非人们喜闻乐道的变化无常以及创新。同时全文何处体现出来了创新?如同人们把“不欲盈”或“不盈”解读为没有欲望或不自满,这些体现在文章的何处?这叫整体不统一,没有做到“常无欲”。故而需要进一步追究“新”的释义。追究到了本字“薪”之柴火还不够,因为无法实现整句及整章逻辑的统一。一旦追究到粗大的柴火,强调的是木头之粗大,所谓栋梁之材,那么“新”的最终释义以及整句释义也就明朗了。这就是既把握整体逻辑关系又紧贴原文的结果,所谓“常无欲”、“常有欲”,两者同出。

(0)

相关推荐

  • 有深度,有涵养,到底是什么样子?

    梁言相劝(LYXQ20200428)--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有深度,有涵养",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成熟.睿智.有礼貌,并且让人感觉 ...

  • 学道须“天赋异禀”?《道德经》十五章,老子给普通人指了条明路

    大家好,上篇文章,我抛出了一个观点:<道德经>八十一章,就是破八十一个(虚数)大妄念. 所谓"妄念",就是使你脱离当下的一切念头.一旦离开"当下", ...

  • 道德经三十五章——执大象

    老子在这一章继续讲述道的作用. 先贴下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会往这里投奔 ,投奔这 ...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解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解析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

    老子这一章,继续阐述道,阐述道法自然,论证道的重要性. 先贴下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 ...

  • 道德经第十五章解析

    道德经第十五章解析

  • 道德经七十五章——民之饥

    这一章节老子继续承接前文,告诫统治者该如何做. 先贴下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百姓饥 ...

  •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章\ ...

  • 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道德经第十五章是在继讲述道的各种推崇后,展示执行道的人是什么样子. 先贴下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 ...

  • 学习道德经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 太大的器物放不进小房子就是缺失.太完美圆满的时候,就会发生缺口,这一句话没有毛病. 大 ...

  •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