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写《红楼梦》,真正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呢?

#读书跨年季#在说曹雪芹写《红楼梦》,真正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在世人眼中,《红楼梦》都让我们学到和见识到了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民国才女张爱玲读《红楼梦》的感受:

张爱玲说,像《红楼梦》大多数人于一生之中总看过几遍。就我自己,八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只看见一点热闹,以后每隔三四年读一次,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一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

这就是以女性作家视角读《红楼梦》之后的感触!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以男性作家视角读《红楼梦》又是怎样的一番感触!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是这样评价《红楼梦》的:

鲁迅先生说,作者“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经学家在这本书中看见了《易》,道学家看见了淫,才子看见了缠绵,革命家看见了排满,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

可以说,在鲁迅先生眼里,《红楼梦》就是一个万花筒世界,不同的人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不同的世界!

除了以上这2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作家对《红楼梦》的评价,《红楼梦》还因为书中内容,包罗万象(书中内容包含有文学、哲学、史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众多的领域),被人们称之为“百科全书”。

学术界甚至还为他兴起了一门“红学”,由此可见这本著作的价值和影响力!

所以,我认为不管作者曹雪芹当初写这本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今这本书所表达出来的价值和影响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个人认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除了要抨击当时封建制度(在那个年代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等级制度、奴隶制度)的黑暗外,他还想告诉世人,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以及社会道德观念之下存在的吃人本质!

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看到的“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作者“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我想在作者心中,那份属于贵族子弟特有的骄傲和自尊,是不是会让他在懊悔之余,还有明代大才子唐伯虎那般的不甘、愤恨、无奈以及自我慰藉呢!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书中开篇说到: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实愧则有馀……

作者在这里说自己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还不如女子,是不是在对自己过往种种的懊悔呢!

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这段文字,作者写的是声声血泪,句句真情,堪称感情最深挚的“罪己诏”!我想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每每回忆起过往的种种,心中的酸涩和苦痛一定让他倍感煎熬!

可是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要将这所有的一切都写出来,【作者也是凡人,在经历了家族巨变之后,有情绪也很正常!再者,作者既然能写出流传千古的4大名著,这也证明,他的才学并不差!

但就是这样一位出身高贵,学识渊博的世家子弟,却一生都过着庸庸碌碌的凄凉生活,没有在当时的社会有所作为 ,这样的人生怎么会不令作者感到抑郁不得志!】

所以,我认为,作者写这本书,除了想要发泄一下自己抑郁不得志的情绪之外,还有的就是他对家人的愧疚,以及对当时黑暗制度的愤恨以及无可奈何!

就如因为仕途不顺,写下《桃花庵》(又被称为“桃花庵歌”)的唐伯虎。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曹雪芹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虽然他们同样在自己的文中写出了看破红尘,看破功名利禄的洒脱,但结合他们自身的境遇与凄凉,我们还是能从中感受到他们对仕途无望的感叹以及对那个时代无能为力的酸楚!

无奈何,青春逝去!无奈何,命运他人宰!

无论作者的笔墨之中有多么的出世,可终究还是难逃生活在凡尘俗世之间!

我想,这就是作者写《红楼梦》,真正想要告诉世人的事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