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一炉好丹(廿五)钟乳石:龙生九子,仙气显化,拯救世界于末日

稍有地理常识的人们都知道,在我国的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所谓“喀斯特”是个外来词,指的是原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区,在那里有大量的可在水中溶解的岩石,在水流和降雨作用下,千百万年被雕琢而成的奇异景观。

喀斯特地貌模型

其实我国才是最早记载和研究这种现象的国家,至少在晋代就开始它进行探索。只是在近代科学研究上落了后,才被国外冠了名,要不然就叫“广西地貌”或“云贵地貌”了。

至少国人一开始就知道这种现象是怎么来的。所以祖先们叫这种地质条件形成的洞穴为“溶洞”,很多溶洞都很高大。光洞顶的高度有的可达七八十米,这相当于二十来层的楼房。内部的面积往往也很大,有的可以容纳下一个足球场。但现在人们还是不清楚哪一个溶洞最高,哪一个溶洞内部面积最大?因为这世界上的溶洞实在是太多了,大洞套小洞,高洞套低洞。洞与洞相通,水下还有洞。有的洞直通向地下暗河,有的里面甚至有地下森林。在溶洞里很容易迷路。四川的九老洞,很多人进去就再没有出来,至今也没人知道它到底有多深。人类对于这些洞穴里的很多东西都悬疑待解,知晓里面的秘密有可能比了解外太空的世界和生命更加困难。

在这些岩溶洞穴中,钟乳石往往是最常见的情观。它们像一串串流苏或葡萄,从洞顶垂挂下来。在彩色灯光下,一映射就有如一颗颗晶莹的宝石。我们都知道,钟乳石就是那些溶解了岩石的水在洞顶渗透蔓延而来,在水滴滴落的过程中,水份蒸发了,里面的石质留存下来了。凝结而成这种景观。一般在钟乳石下就有石笋。那就是承受水滴的部份。同样是水份蒸发,钙盐留下,只是一个是由上向下长,一个是由下向上长。于是石钟乳与石笋越长越接近。只是这个过程相当漫长,尽人的一生,未必能等到它们长到一起。等石钟乳就与石笋合二为一。这时人们就叫它“石柱”,或者命名为“定海神针”,用来赚游客的门票钱。

石钟乳与溶洞

但是世事有时细究相当有趣。那就是这石钟乳,为什么不叫“石葡萄”、“倒石笋”,偏偏叫“钟乳”呢?联系到它洁白的色泽,这里似乎有些情色的味道。其实啊,这个“钟”不是现在寺庙里挂的那种巨钟而是上古的编钟。这些青铜编钟就是一枚枚地挂在木架上的,上面铸有青铜的排列整齐的小凸起,学名叫做“乳丁”。这是一种装饰,也是石钟乳真正在古人心目中的意象。

更让现代人没有想到的是,石钟乳还是很重要的一种丹药原料。虽然其实不是“八石”之一(所以把它列在这里,是因为之前我对八石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但也是“五石”之一。所谓“五石”,就是丹药的低配山寨版,臭名昭彰的“五石散”。因它能让服药的人浑身发热,于是又叫“寒食散”。这种药在中国历史上引起的死亡事件,有可能比丹药还多。

编钟

五石散可以说是一种毒品,但事实上,它的毒性多数来自被人偷偷加入的礜石,也就是砷铁矿,砷这种元素与人体的关系在我们之前已经详述过。药王孙思邈对五石散有深入的研究。但现代人都以为他是反对服用五石散。事实上孙思邈反对的就是加入了礜石的这种有明显毒性的五石散,他提倡健康的服散方式,也就是服石,认为这是人体必须的药物。孙思邈的寿数大致有一百四十岁左右。这说明其观点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他的推广,服石之风在唐朝风靡一时。李世民就曾经赏赐过宠臣以钟乳石,以表彰对方的“金石之言”。可惜的是,后人不查,把这当成李世民服丹妄求长生的证据。除此之外,中唐时石钟乳也相当为贵人所好。大诗人刘禹锡和柳宗元先后都表示过对它的兴趣,并且到处找寻过优质的钟乳石,将此反映在自己的诗文之中。

唐以后,丹药受到了批判,金石之药逐渐被草木之药代替。但还是有一些人服用五石散,如北宋名臣夏竦。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夏竦睡觉时浑身冰凉,要吃了保健药才能活动。有人好奇,吃了他的药,结果中毒差点丢了条命。这事不是孤例。

奇怪的是经常是这样一种情况,相类似的病症,相类似的药方,有人痊愈,有人病情加重。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指出钟乳石有很多种类。好的与差的之间不啻云泥之别。这就象普通马龄薯无毒,长了芽的马龄薯有毒一样。形状象蝉翼的石钟乳为上品,象指甲的为中品,象鹅毛管的是下品,但这些都应该是洁白的,那些发黄变黑的就不能吃了,这些是有毒的。而且就算是好的钟乳石,如果处理不好,也有剧毒。

不过同时,李时珍又举出另一种观点,说象鹅毛管的才是好石钟乳。事实上感觉这其实是因为象蝉翼的、象指甲的钟乳太难得了。钟乳在某些状况下可以生成一些特别的形态,例如石花,这是相当难得的珍品,比黄金钻石还珍贵。一般发现它们的人都舍不得采摘。相比之下,象鹅毛管的钟乳就要常见得多。所谓那根鹅毛主轴,其实也就是输送其水液的通道。就是这些含有溶解了的石头的水液,也被人们认为是长生的妙药而受到追捧,将它们视为“琼浆玉液”,甚至被用来酿酒。

钟乳到底有没有效果呢?李时珍搞了个试验,那就是把它磨成粉末,然后埋在植物下面。结果出来了,这些植物会长得更为茂盛。不过生物试验向来不是中国人的特长,人们更喜欢虚幻些的东西。于是有了这样的一个传说。它被记载在《太平广记》上。说的是有人路过一个钟乳石洞,偶然之间看到有一根即将长成的石柱。让他吃惊的是,这石柱居然是天然的仙人造型,有头有脚,唯妙唯肖。但这根石柱还没接起来,这人也是好奇,伸手接了一点石钟乳上滴下来的水,然后随便泼洒掉了。随后这人离开了溶洞。很多年后,他再次经过了这个洞穴,惊奇的地发现这根石柱已经合上,真的是尊活灵活现的仙人像。只是衣服上稍微有点缺失,他知道,那正是当年泼洒掉的石液。

钟乳石花

既然如此灵异,那么服下石钟乳能够成仙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这石钟乳里的仙气到底是哪来的呢?原来,在道教观念中这些生有钟乳的洞穴不是普通的地质奇观,而是异世界的入口,道士们称之为“洞天”。内里大有乾坤,有亭有台有山有水,甚至太阳月亮都有。仙人就在这些“洞天”中生活。中国有数的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既然洞天是如此神奇的场所,那么泄漏一些仙气被钟乳石所吸收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如果要找寻一种与钟乳最为相配的神兽,那非蜃莫属了,也就是海市蜃楼的蜃。在海边上或沙漠中的人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奇妙的景象。那里有从没见过的亭台楼阁以及飞禽走兽甚至人物。现代科学会告诉你,这是一种光影的折射现象。是大气层的温差导致了镜面一样的折射,把远方的景物反射到了你目光所及的上空。但传统文化中另有解释,说的是这些景物是潜藏在大海中的一种叫做“蜃”的怪兽吐出的气息幻化而成。蜃很喜欢吃燕子,而燕子爱在屋檐下筑巢。所以蜃才大费周章幻化出这样的一处处胜景来诱捕猎物。

蜃楼传说

可有关这“蜃”到底长得是个什么模样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它是龙属,想来也有龙一样的鳞角爪牙。《后西游记》中,取经团就遇到过一只:不象龙,不象鱼,又不象鼋,又不象鼍的一件怪物。不过书中说这头蜃有些天赋异禀,与海中的蜃鱼不同。

然而字典上有关“蜃”的描述却是一种蛤蛎一样的怪物。它有着坚硬的两扇外壳。事实上,这外壳也是由与钟乳石同材料的碳酸钙所构成的。

龙与蛤蛎,哪种生物才是蜃的真相呢?其实,为什么不都能是真相呢?神话的世界,未必是非此即彼。就象“波粒二象性”一般,神话中就有一种既象龙,又象蛤蛎的生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生第九子:椒图。椒图就有传说是龙与海蚌所生。“性好闭”,所以在古代建筑的门扉上就经常一边有一个兽头衔环,这就是椒图的形象。更有意思的是,古代的大门上是有与乳钉很接近的门钉的。根据其数量的多少,象征着不同的等级。

椒图

不过由于很多原因,椒图一般被刻画成龙头螺身的怪兽。其实这恐怕有些误会。螺与蚌是不同的两种生物。螺可不象蚌一样会左右开门。

《后西游记》里,蜃妖在自己的体内修建了一座城池。有房舍庙宇,市镇楼阁。其实它也能称得上是一位建筑大师。事实上,对于建筑,无论钟乳还是蛤蛎壳都很有价值。因为它们经过锻烧,其重要的组成成份,即碳酸钙会变成氧化钙,也就是俗称的“石灰”。它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胶凝材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价值。其关键程度,堪与食盐一较高下。甚至有一种说法,当世界大战降临,人类文明受到毁灭打击之际。为了人类的复兴,你所需要搜集制备的第一批材料,就有石灰。

正因为如此重要,所以炼丹之宝“六一泥”也将杜蛎做为原料之一。因为它能够密封住炉子上细微的缝隙,确保丹炉内外环境的稳定。同样的功能也被应用在建筑与木船上。至少从周代开始,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了在建筑外墙刷石灰以确保其耐用美观。这是最早的装修。孔子就骂过自己的学生宰予:“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注意,是“圬”不是“污”,意思就是说用粪土造的墙抹不上石灰。从这点看,孔老夫子还是很有生活经验的哦。

西藏的牛粪墙

木船上使用石灰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但其实这也是必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木材的加工特性无法保证船底的密封,势必留下各种大大小小的缝隙。如果这样就把它放在水里,不沉船才怪。这样石灰就出场了。当然它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会被和油(比如桐油)混合。就这样还不行,还要再捣入厚绢,捣碎,这样就成了一种有较高凝固性的密封材料。这种灰浆既防水又耐用,它会被应用于填塞船舶的缝隙,确保人们能够扬帆出海,对抗大风大浪。

但石灰真正的传奇还是外国人书写的。在古罗马时代,他们就通过将石灰石磨碎与火山灰一起混合焙烧,得到了原始的水泥,再在里面加入点小石头就成了混凝土。依靠它们,罗马人修筑了包括大斗兽场等很多奇迹建筑,拥有了即使是现代人也为之惊叹的巨大穹顶。而在这之前,这样大的穹顶一般只会存在于溶洞之中。

也许是上天也嫉妒人类这样高的成就,以至于这种古代水泥技术在中世纪居然失传千年。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被欧洲人再次发明出来,不过与石灰石混合的材料换成了粘土、砂子这样的硅酸盐,制成水泥后再加入砂石,成为了全新的混凝土。更重要的是,不久以后,法国园艺师莫里耶大胆地将钢筋与混凝土配合,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钢筋混凝土。

罗马万神殿

个人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这种花盆的坚固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很快就被应用于建造更高的楼房大厦。人类由此很快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当然当我们身处这些水泥森林中时,是不会考虑什么“思古之幽情”的。哪怕这些楼房的建材来是来自远古的矿石也是一样。

就算不被做成水泥,石灰还有其他用途。刚烧出来的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俗称“生石灰”,如果加入水,就成了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作为一种强碱,熟石灰的应用领域不只在建筑。工业、农业上面熟石灰都很有用场。例如制做玻璃或者皮革等等,中国南方有很多酸性土壤。它们可以通过熟石灰进行改良,将贫瘠的土壤改造成肥沃的良田。

更重要的是,石灰也是制作重要的纯碱和烧碱的主要原料。这两者名列著名的“三酸两碱”之中。是现代工业的基石。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都与碱有密切的关系。在碱发明之前,人类想弄干净自己可真是一件麻烦事。东方人民用皂角与草木灰,西方人民用麦麸和橄榄油。甚至还有更另类的,比如欧洲人曾经把尿液屯集在大缸里用来洗衣服,这样比清水有效得多,但光这味呢,就“香”飘千里。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不得不用油脂与草木灰混合,发明了原始的肥皂。中国人当时没有走上这支科技树,他们用的是动物的胰腺,这是为了借用里面的消化酶。后世叫肥皂为“胰子”就是来源于此。

古人用来洗衣的皂角

这些东西的效果怎么样呢?光看看我们中国古代死于拉肚子的那几位大佬(痢疾)就知道了:有刘备、李世民、丘处机等等。当然,这几位的死因多少还有些其他原因,但无论如何,直接死亡的原因是细菌感染。这还只是有记载的,那些没记载的名人的卫生习惯在现代人看来也不可思议。例如唐肃宗李亨,当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为他爸唐玄宗切羊肉,切完了双手沾满了油。他居然没有去洗,而是拿了块面饼(参考羊肉泡馍)把手上的油脂擦干净。然后竟然把这块饼吃了。这一行为得到了唐玄宗的肯定。

当然在那个时代,皇帝享受的卫生条件已经是最顶级的了,老百姓就只能以“暗无天日”来形容。一次次的瘟疫流行,人民整家整户的死亡,都可以归咎于没有合格的清洗物品。

其实呢,无论草木灰还是尿液,都是含碱物质,只是当时人们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就算了解到了,也无力大规模生产。所以一直到18世纪,肥皂都是只有少数达官贵人使用的奢侈品。但那时随着工业的发展。作为纺织品的重要生产原料。社会对碱的需求倍增。单靠原有的少量草木灰无法满足生产需要。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是悬赏万金寻求最新的制碱工艺。这时,一个叫路布兰的青年人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他发明了利用石灰石与食盐、硫酸反应,生成纯碱的工艺,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自此人类的卫生史才翻开崭新的一页

发明制碱法的路布兰

从这点我们可以知道,和钢铁一样,主要由碳酸钙构成的石灰石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人类已经过不下去没有这几位朋友的日子,但你是不是以为这就是碳酸钙的全部魔力?其实它的实力可能还没发挥到一半呢。碳酸钙,以及里面含有的钙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远远不是止步于此,有关它们更神奇的故事我们下次再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