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专栏No.082】聂光玲:坚持学诗第9天,不是“万事开头难”,是开始容易坚持难
记录|聂光玲
无间断坚持学诗第9天。
王勃的《山中》是我们共同学习的第9首诗。
以前总说“万事开头难”,现在觉得开始容易坚持难。如果能把一件正确的事长期坚持下去,这其中的收获应该不仅止于事件本身。
晚上,女儿提议我们把学过的九首诗全部复习一遍,看能否背诵下来。这正好是复习的机会。于是她起头,一人一句,忽然发现当时我学的很快背的很快的诗,在这次接力中明显不尽如人意。好几处,我顿很久才能想出来。
我告诉女儿:“今天看来,我可能会在以后的陪读中拖你的后腿。你的记性特别好,我的记性不如你了。”
孩子赶紧讲:“妈妈,没事的。我相信你肯定能全部记住。”其实,只要孩子对她自己有信心,对这个活动有兴趣,无论怎样,我一定会努力坚持。
同时,我还希望,这个由我们两人发起的共读活动,不要给她造成压力和负担,我希望一切都是在很自然的让孩子保有兴趣的过程中愉快地进行的。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五绝,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
此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起句“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次句“万里念将归”紧承首句,具体抒发远游思归的悲苦心境;第三句转为写物候,承接上两句含义,在深秋寒风飒飒之夜令人感伤不已;结句“山山黄叶飞”写深秋的景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突现了人物的形象和心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注释:
滞(zhì):滞留。一说停滞,不流通。
万里:形容归程之长。
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何况是。
属:恰逢,正当。
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译文:
长江向东滚滚而去,我也在异乡滞留太久。不久就要回家,但故乡远隔万里,令我时时思念。何况秋风已经劲吹,山山飘零枯黄秋叶的深秋。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更深一层。
创作背景:
《山中》创作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2),是王勃旅蜀后期时的作品。被逐出沛王府后,他无所事事,本想借着蜀地山水名胜以消解胸中的积愤。实际上,南国物候也为诗人增添了不少的乡思和烦忧。
《诗人档案》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山中》中王勃抒写旅愁乡思的诗,二十个字,巧妙地借景抒情,表现出了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开阔的意境。
首句“长江悲已滞”,是即景起兴。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诗人在蜀中山上望见长江逶迤东去,触动了长期滞留异乡的悲思。
在创造了长江悲滞的新奇意象之后,才在第二句“万里念将归”中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
“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
“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两句。从字面上看,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
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读书|写作|亲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