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贸易学校招生改革启示
聊城贸易学校招生改革启示
刘国明
最近,地区招考办组织全区普通中专学校招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的与会人员,赴聊城贸易学校进行了考察学习。该校是隶属于省供销社的全国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78年建校,在校生三千多名。管理体制上,从1990年上级主管部门逐年减拨经费,1993直至全部“断奶”。这几年,依靠改革,学校不断得以发展,形成了以普通中专为主,大中专函授、高教自考、职业中专、短期培训和普通中学教育多层面的新格局。生源由单一的省内招生,拓展到新疆、甘肃、青海、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南、江西等八省区。创办的民办育才中学,由于教学质量高,五年来在聊城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
近年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社会用人制度和就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专学校毕业生由于学历低、就业难,从而导致了生源少、办学难的局面,多数学校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而聊城贸易学校却能在困境中增加了招生数量,扩大了生源范围,提高了办学效益,求得稳步发展,其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实行竞争上岗、评聘分离的动态管理体制,调动了广大干部教工的工作积极性。
具体做法是,在广泛动员、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调整内部机构,重新进行核编定员,实行竞争上岗,裁减冗员。干部竞争上岗是按照个人申报、竞争演说、群众评议、校长提名、党委审核的顺序进行,教师职务实行评聘分离,取消终身制。对下岗人员进行合理分流,通过承包学校食堂、小卖部、自谋职业等方式,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优惠政策。这一改革,触动了干部、教师的切身利益,使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教师高职低聘、低职高聘,将市场竞争引入干部教师管理工作中,点燃了学校发展的“发动机”。
二、适应市场需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使教学工作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
他们认为,中专学校的教学目的应调整为教给学生谋生的手段,以培养应用型的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人才为目标。在专业设置上,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对原“龙头”专业——棉花专业进行改造,加速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建设,新设了计算机网络与维护、制冷与空调、机电技术、服装工艺等四个新专业。今年又准备新上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法律事务、证券与投资、电子应用、物业管理等七个新专业。淘汰企业管理、储运等两个老专业。形成了适应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专业框架。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学生想什么,市场需要什么,然后大胆砍掉了一些较老化的不适用的课程,充实了计算机、公关等课程。专业课和专业理论课以够用为尺度,加大了实践课比例。学校认为,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和主力,新分配的教师要先到工厂锻炼,学生每天的操作不低于40分钟。在知识结构上,紧跟时代脉搏,面对知识更新加快的现实,主动搜集信息,把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去。在教学工作中,狠抓学生素质教育,不仅利用第一课堂,而且充分开发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1至2门技术等级证书,培养“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劳动者。改革中,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德教育和对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完善对教师工作水平的量化考核。综合考评排队公布,后三名亮黄牌,连续两次黄牌的下岗。通过严明的奖惩制度,教师有压力有动力,学校教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后勤管理由管理型过渡到经营型,合理引入竞争机制,节约了开支,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对食堂、水电暖服务中心、卫生所实行承包责任制,引入竞争机制,从宏观上进行管理。食堂的分散经营,吸纳了校内待岗人员,学生就餐自由选择,饭菜质量有了保证。通过承包经营,实施有效的监督,学校服务工作有较大改观,经济上为学校每年节约十几万元。
四、转变就业观念,捕捉就业信息,为毕业生寻找新的就业渠道。
中专学校招生并轨后,学生就业形势发生的很大变化,就业难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和生存。为此,学校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学生包分配的思维定势,主动出击,开辟了一条学校推荐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新渠道。一是开设就业指导课,从人生观、价值观、功利观以及心理素质上培养学生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技巧。二是积极搜集信息,学校负责到非国有企业考察,并与劳动部门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在本地企业中树立形象,争取劳动部门的支持,优先安置毕业生;学校建立人才网站,利用国际互联网,帮助毕业生联系就业。三是采取向外资企业介绍学校毕业生情况,组织学生参观外资企业工作、生活条件,为顺利通过企业面视,举办培训班,帮助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及借支路费和回访等方式,做好毕业生就业的服务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1999年有386名学生自愿报名被安置到深圳、天津、北京等地的20多家非国有企业就业,最近又有200多人报名,其中一部分是九六、九七届的毕业生。
就业门路的拓宽,稳定了在校生的情绪,提高了学校的外界声誉。在1999年学校招生宣传简章上,他们赫然承诺:毕业生由学校“全部安排就业”。就是这一句不甚响亮的话语,却吸引了众多的报考者。这个学校,1999年全部完成招生计划,而且外省生源多于省内,就目前招生现状,在中专学校中是少见的。
该文发表于《滨州教育》200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