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山水画技法之巅峰还得从宋代说起
·宋 李成 茂林远岫图卷
山水是一个独立的比较晚的画科,虽然在早在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我们就见到了山水的痕迹,但那只是作为背景,是作为交代环境的用途。一直到唐宋才真正的发展起来,而在唐朝山水画的地位远不如人物画,唐朝最主要的画家是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都是人物画家。
直至宋朝有北宋民间山水集大成者:李成、范宽、郭熙;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大小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张择端等人在山水画做出的探索。
·《读碑窠(kē)石图》李成宋代绢布
现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李成名作《读碑窠石图》,画面碑侧款题:“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即此幅画中的人物为另一画家王晓所作。此图取景集中而单纯,采用“平远”手法,如同特写镜头似地着力刻划出老树、窠石和读碑人物。画树枝以锐利的尖笔勾勒,再以墨染,笔墨爽利,枝干纵横作“蟹爪”状;坡石起伏,皴笔灵动。近景露出坡石一角(“窠石”,即凹凸不平多洞孔的石头),整个画面意境荒寒冷寂。
这一作品的成功在于寄情于画,意境深远。宋人尤推崇李成为“古今第一”,达到了“独尊”的地步。
·《读碑窠石图》局部
·范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
·《溪山行旅图》局部
范宽,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李成,此图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
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万壑松风图》 李唐 绢本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创作之时,李唐时年已七十岁左右,可知是他南渡前的作品。他此时的画法既有范宽画风的影响,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反映出北宋末期的山水画在继承中的嬗变。
不得不一提的是《万壑松风图》的款落在石柱内,远观或误以为皴笔。不管作者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作者不希望其名款让观者一目了然。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汉字进入画面的开始,而从广义上讲,则是中国书法进入绘画领域的前奏,从此演绎出一幕幕书与画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历史。
·《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绢本设色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王希孟 青绿设色
年仅18岁的天才画家王希孟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兢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
在运笔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
·《窠石平远图》卷 郭熙绘 绢本墨笔
·《松溪濯足图》 刘松年 绢本设色
其他人还看
059:懂了宋画,你就了解了国画的半壁江山
174:上善若水,水在国画中的千种妙用!
013:凡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这十个伟大的古代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