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这个惠州人划定中越边界

还,乞归省。未出都,命赴广西与法使会勘中、越分界,至则单骑出关会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据约欲先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阳以文渊、保乐、海宁归我,而阴电其驻京使臣,诋承修违约争执,谓非先勘原界,势将罢议。朝廷不获已,许之。承修遂有三难二害之电奏,疏入,不省。

————《清史稿.邓承修传》节选

清史稿中提到这段历史,是指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虽然在冯子材的凉山大捷后,虽然军事上取得一定胜利,但是,在外交上却处于劣势(不能说完全失败),在划定中越边界时,邓承修单骑出关,与法国人据理力争,最后保住了相当面积的国土。

这位邓承修,就是惠州淡水人。

邓承修(1841一1892),字铁香,号伯讷,惠阳县淡水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家中病逝,年仅有五十二岁。邓承修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官为援例捐郎中签分刑部。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邓承修考了一个举人以后,并没有考进士,而是直接纳捐当官,这个官是拿钱买来的。

那么大家要问,既然这个官是拿钱买的,那么“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邓承修肯定会是个贪官?恰巧相反,别人买官图财,邓承修买官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

看看邓承修的履历:

1869年补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1874年充会试稽察磨勘官,内阁中书、八旗教习监试官。光绪二年(1876年),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转掌云南道监察御史。

一看,邓承修全部工作基本都是在监察系统,就是监督这些官员别贪污腐化,好啊,家里花钱买个官,就是让你去监督别人不要贪污的。那么邓承修做到了没?看看历史对邓承修怎么评价和纪录的:

 邓承修任御史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进谏,痛陈利弊,揭露贪官污吏,因而有“铁笔御史”之称。他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职内,前后十二年间,向皇帝的重要奏疏有十六次之多,弹劾前两广总督刘坤一、广州知府冯端本、高州知府钟秀茂、茂名知县王之澍及山西布政使的贪官污吏。甚至连李鸿章这样的权贵,邓承修亦疾恶如仇,敢于揭露他的投降卖国的行径!

简直是战斗力爆表,当时有个翰林(翰林可是真正学霸,一般看不起买官的),用这样一句诗评价邓承修:“直声霞天下,贞肃出天性。”,简单翻译下,就是邓承修正直的名声传遍了天下,他的坚贞严肃是处于天性!这个可见邓承修的官声之好。

邓承修做过最大的官就是鸿胪寺正卿,这个位置大约相当于外交部副部长兼礼宾司司长。就是在这个位置上,邓承修据理力争,寸土不让,挽回权利,并完成了勘界任务。现广西友谊关还挂有邓承修遗像,并志其功绩;在中越交界处,仍存有邓承修当年立的勘界碑。

(大清国一号界碑,邓承修的名字赫然在列)

当然,邓承修在惠州历史上的地位,不仅仅是勘定中越边境,他对家乡惠州的贡献也非常大,第一件事情,就是保护西湖。

在清嘉庆以后,西湖被蚕食强占,面积缩小,风景湮没。当时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邓承修,回到家乡,睹此情此景,心感不安。为了保护和建设西湖,他于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十日,以惠州西湖不仅事关名胜,尤关地方险要,于是以郡城险要为辞,奏请清理西湖,严禁再围湖开垦,并清理了一批已经开垦的稻田重新作为湖面。并把西湖挖深了两三尺。民国六年(1917年),钟鼎基、张友仁先生管理西湖,为邓御史立碑纪念。碑正面为“邓鸿胪濬湖纪念碑”,碑背后刻爱国诗人丘逢甲七绝一首:“亭亭桂影树扶琉,何处投竿许老渔。留得濬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这个邓鸿胪就是邓承修(古人习惯于用某人的最高官职来尊称某人,比如,杜甫被称呼为杜工部,因为他的最好官职是工部右侍郎),可以说,没有邓承修,西湖还存不存在都是一个问题。

(一百年前的惠州西湖)

邓承修的另一大功绩就是,1889年5月,在家乡淡水创办了祟雅书院,建有书院楼一座,办了三个班.有学生一百多人,邓承修先生首任主校。1908年聘请邓镜人先生(邓演达父亲)主校,革命仁人志士郑士良、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先后在此校就读,真是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崇雅中学有今天,应不忘艰苦创业、热心教育之先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