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你的校门

无论是北大还是清华,任何人都可以走进去参观游览。与此同时,这两所校园内,值得一看的东西确实也很多,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比如说北大校园里,散落在老校区里的那些带有典型的北京风格的四合院;比如说清华校园里,位于核心区的那些带有欧美风格或者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如清华大礼堂等。
然而,在我的家乡,绝大多数学校把校门都关得紧紧的。其中一所师范学校,据说还是中国第一家师范学校,学校的主体建筑保留了昔日风格,古色古香,很有特色。并且,这所学校,也可以说是我的母校——1977年恢复高考,录取我的那所师范专科学校因为校舍被其它机构与单位占用,尚未腾出,所以,将一部分学生临时安排在这所师范学校里,而我便是这些学生之一。去年我有心回到这所准母校走一走、看一看,但却非常不幸地被拦在了外面,门卫给出的理由是,学校不对外开放。
这所学校紧闭校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做,可以减少或者避免潜在的各种意外,让学校更方便地进行管理,也可以让学生可以心无旁骛地读书学习。然而,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与社会拉开了相当的距离,也让宝贵的社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浪费——学校的公益性毋庸置疑,所以,学校所有的一切都是全社会的;因此,不能很好地利用,委实是一大遗憾。不能不说的另一点是,这样做,也有可能挫伤一些人的感情。
希望走进学校的都是些什么人其实并不难想象:一般而言,多是与学校相关的人士,比如说昔日的校友,未来可能成为学校学生的年轻人以及他们的家长。对于昔日的校友来说,他们之所以想再次走进校园,无非是因为对学校怀有一份难以磨灭的记忆,一份挥之难去的情感;对于未来可能成为学生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了解这所学校的过去与现在,学校的基本设施与条件,乃至学校的管理水平、师生的素质,是他们未来是否选择这一学校的重要前提。举例说,在北大和清华校园里,我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后者;并且我敢肯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定是为“摸底”、为感受中国最高学府的氛围而来。
把校门紧紧关上,是一种懒汉思维,也是极度缺乏自信的表现,还是对于宣传学校、扩大学校影响缺乏睿智的眼光的反映。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有宽广的胸怀,睿智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北大、清华“开门办学”的做法,是很好的学习榜样。问题在于,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也能够拥有这样的胸怀、头脑与眼光吗?
(0)

相关推荐